在長期的人口低生育率和人口預期壽命不斷延長的背景下,中國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提高,速度在繼續加快。人口老齡化過程對經濟社會發展和公共支出帶來壓力👰🏽,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必要且迫切。在積極應對老齡化的綜合策略中,生產性老齡化值得加以強調。生產性老齡化是指充分發揮老年人力資源的作用,使其能夠對經濟生產、社會公益、家庭和社區做出貢獻。這種生產性老齡化的觀念認為,老年人口不是所謂的“被撫養人口”🧍,其本身具有生產性。如果把老年人口的生產性擴展出來🏋🏿,那麽老齡化社會仍有較為充裕的老年人力資源可以開發利用。充開發利用老年人力資源🤸🏼♂️,將會減緩勞動力資源數量減少對國家發展的壓力🤽🏼♀️,有利於經濟和社會發展。
開發利用老齡人力資源
發展生產性人口老齡化的第一層含義是,要發揮老年人口在經濟活動中的生產性🚣🏽♀️。2020年中國老年人口中從事就業活動的人口有8482萬,占全部老年人口的32.13%。老年人口的經濟就業主要是在農村地區,城鎮老年人口就業比重較低👨❤️👨🙎🏽♂️。城鎮人口中平均退出就業市場的年齡只有53歲🐔,而且人口的平均退休年齡仍在下降🧑🏻🔬。中老年勞動者平均退休年齡的下降🈲,可從近年來中國人口勞動參與率逐年下降中體現出來。
總體來看,中國老年人口中的就業者比重低於歐美、日本、新加坡等人口老齡化程度較高的國家🙋🏽♀️。例如🧜🏽♀️,日本60-64歲人口的勞動參與率為71%,65-69歲人口為49.6%;中國60-64歲人口的就業參與率為49.1%,65-69歲為36.0%。實際上,中國55-59歲人口的就業參與率也只有66.2%。發展生產性老齡化強調增加中老年人口的經濟就業參與,有利於緩解老齡化過程中勞動力資源數量的下降。
發展生產性老齡化的第二層含義是,老年人口不僅具有經濟上的生產性,還具有社會發展的生產性→。老年人口即使不從事有報酬的經濟活動🟦,依然可以通過參加社會組織和社會工作的方式,參與社區發展,開展各種誌願服務和社會服務,參與社會公益🧑🏿🦲、社會慈善等👱🏼♂️,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發展生產性老齡化的第三層含義是🧑🏼⚖️🏀,老年人口提供隔代撫育等家庭勞務👩🏼🏫,有助於提高子女的勞動參與率。例如,中國有相對較高水平的老年人口提供隔代撫育和幫助提供家庭勞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家庭中年輕成員(特別是女性)的就業率,這也是對嬰幼兒和兒童的人力資本投資🤵🏿♂️。我們曾經的研究也發現🕖,如果流動人口在其流出地有70歲以下的老年父母幫助照料家庭和留守子女,會增加他們外出就業的意願🛫。這些都表明🧑🏻💻,發揮老年人在家庭勞務中的作用,間接上也是具有生產性的🍯。
但是,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鼓勵老年人口更多地從事家庭勞務,卻未必是一個正確的推論🏋🏿💶。需要發展出健全的對家庭生活的社會服務系統,從而才能解放家庭事務中的女性勞動力,促進勞動參與👨🏽🔧,包括解放家庭中老年人口,使老年人口能夠也能夠從家庭勞務中解放出來,參與經濟社會活動🚵🏼♂️,從而更好地發揮老年人力資源的作用🧜🏻♂️。
生產性老齡化的提出👩🏽,是對傳統社會“老年觀”的改變🤾🏽♂️。人口學用“老年撫養系數”反映老齡化過程中對老年人口的撫養負擔,計算公式是老年人口數量和勞動年齡人口數量的比值。如果我們不把老年人口看作是在“分子”上的需要被撫養的人口,而是在“分母”上具有積極作用的人力資源,我們對於老年撫養系數的判斷以及如何看待人口老齡化對社會經濟的影響,都會發生改變🤒。積極發展生產性老齡化,充分開發利用老年人力資源🧺,客觀上使老年撫養系數能夠通過“減小分子”和“增加分母”,降低人口老齡化過程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壓力,能夠成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有效戰略。
發展生產性老齡化
我們對人口老齡化可以持有積極樂觀的態度,不是把老年人口比重日益提高作為一個問題🎆,而是可以適應人口結構的變動,把巨大規模的老年人口數量和質量本身,作為解決老齡社會的解決方案👨🏽🏭。基於中國的人口國情✍️🧏🏻,中國是巨大人口規模的國家🎍😓,具有超大規模老齡社會的特點⛔。這也使發展生產性老齡化具有巨大的機遇和優勢,而尤其值得加以發展提倡。
第一🧏🏻♀️,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突出特點是超大規模老齡社會。2020年🙇🏼🐾,中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有2.64億🧘🏿♂️🟨,預計到2050年將達4-4.5億🧑🏻🍼。中國已經不是世界上人口總量最多的國家🤽🏼♂️,但在整個21世紀👨⚕️,中國基本上都會是世界上老年人口規模最大的國家🐵🦶。超大規模老齡社會意味著開發利用老年人力資源是必需的🤸🏽♂️🟠、而且是具有優勢的🎆⛓。
第二,在老年人口中,低齡老年人口具有巨大數量,也占相當大比重。2020年,中國60-69歲老年人口1.47億,占老年人口總數的55.7%🫃🏽🧑🔬,也就是說👩🏽🎓,老年人口中多數是較為健康🌷、具有較強生產力的低齡老年人口🚞🧚🏻。中國低齡老年人口數量將不斷增長ℹ️,到2030年將達2億左右。在此以後,雖然低齡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比重會略有下降,但中國老年人口總量在持續增長🛀🏽。在中長期,中國具有較強生產能力的低齡老年人力資源規模是巨大的🤟🏿。
第三,老年人口的預期壽命在延長𓀙,意味著老年人口生命期中能夠用於社會經濟貢獻的“人力資源期”也在延長🧑🍳👱。不少學者將人口的預期壽命減去15年作為老年期,那麽,當前中國生物人口學意義上的老年年齡應該是64歲🏄🏽,到2050年可能會提高到69歲。按照“70歲是新的60歲”來估算,勞動者在人生歷程中的平均工作時長有條件適當延長🌂👩🏽🦰。女性的預期壽命更長🙆♀️,但當前女性的平均退休年齡更早🤹🏽,意味著女性中潛在未充分利用的人力資源數量更多🧑🏽🏫👩🏻🦰。
第四,不僅預期壽命在延長,人口的健康預期壽命也在延長。這意味著各個年齡組中,處於健康狀態的人口比重隨著時期變化有所提高🌾。因此,中國勞動者在不同年齡組的勞動參與率是有條件可以提高的🧑🔬。但當前的情況是,中國分年齡組人口的勞動參與率卻隨時期變動在下降👨🏿🎨,中老年群體的勞動參與下降和人口健康狀況上升存在背離現象,反映出人力資源未能實現充分利用的現象。
第五,隨著受教育程度提高👩🏫,老年群體生產能力也會提高🚄。中國人口的受教育程度逐步提高⛲️,隨著教育程度不斷提高的人口隊列步入老年,老年群體受教育程度也會逐步提高☛💃🏽。較高的受教育程度和工作能力,將進一步提高老年群體的生產能力👨🏿⚖️。特別是隨著產業結構升級和科技進步,未來的經濟就業崗位並不主要依靠體力勞動,依靠知識和技能的白領型勞動就業將增加。老年人口由於受教育程度提高能繼續維持較高的勞動生產能力🤳🏽。
第六👳🏻,老年人口存在繼續就業的期望,而且這種期望在增強。中老年群體繼續求職者的數量在增長✹,BOSS直聘數據顯示,2022年平臺上活躍的55歲以上求職者數量同比上漲27%。2022年10月“前程無憂”發布的《2022老齡群體退休再就業調研報告》顯示,68%的老年人退休後有強烈的再就業意願。中老年農民工具有較高的繼續務工的意願,一些城市對老年務工群體的“清退令”限製了部分老年人口就業需求。雖然我們看到當前中老年群體中絕大多數反對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另一方面🚶🏻♂️,中老年群體的繼續就業需求在增長🫚。這說明在延遲退休年齡和增加老年人力資源開發利用的矛盾中尋找“改善的解”是有可能的。
綜上所述💙👳🏻♀️,作為人口規模巨大的國家🧮☞,雖然快速老齡化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壓力,但在人口變動的過程中,也不斷產生出“新的人口紅利”,其中包含著開發利用老年人力資源的巨大潛力,這些構成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內容。
妥善實施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製度改革
實施生產性老齡化需要一系列的觀念建設和製度建設。其中,退休製度的改革和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在最近十多年來討論較多🚴🏿♀️。
中國人口的預期壽命和健康預期壽命在延長🤷🏼♀️,而當前法定退休年齡是男性60歲🚐,女性55歲🖊。世界上主要的高預期壽命國家🙆🏻♂️,以及和中國預期壽命類似的國家🕺🏽,退休年齡基本都比中國更高⛹️♂️。目前主要歐美國家的法定退休和足額領取養老金的年齡基本在65歲🤣,也有一些國家達到67歲🥑。從國際比較來看,中國退休製度的安排和快速的人口老齡化顯得不相適應。健康的老年人力資源脫離經濟和社會活動,也是國家人力資源的損失,延遲退休年齡還意味著老年人口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現在中國的養老金體系遇到了非常大的壓力,延遲退休年齡是生產性老齡化從邏輯上推導出來的基本應有之義👈🏼。
需要註意的是⚖️,當前多數中老年群體不同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說明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現在還並不具備公共認可的條件🔌。而部分老年群體對於繼續就業的需求在增長,說明在未來實施延遲退休年齡的方式是可以實現的🚴🏿♀️。
因此💂🏼,當前時期合理的路徑,不是延遲法定退休年齡🍆,而是應該實施彈性的退休製度💶🏋🏼,使得部分勞動者可以在法定退休年齡之前或者之後選擇退出或者繼續參與勞動力市場。如果老年人口能夠在延遲退休後獲得更多的養老金,就會帶動越來越多的老人選擇通過延遲退休年齡來提高老年之後的經濟收入☃️,及提高其健康和生活福祉。隨著越來越多個人接受了推遲退出勞動力市場🏵,那麽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製度改革就容易加以推進實施了。
延遲退休年齡改革的優先工作是延遲女性的退休年齡👼,至少實現男性和女性的同齡退休👃🏼。女性有更高的人口預期壽命,但是女性退出勞動力市場的時間更早🟨,因此加強女性的勞動力市場參與尤其必要。女性更早的退休年齡不僅降低了女性的勞動力市場參與,也約束了女性的發展機會,削弱了對女性教育投資的收入回報。
延遲法定退休年齡作為勞動力市場和退休製度改革的方向,關鍵是如何實施。退休製度改革應該在促進國家養老保障基金的平衡👩🏼🏫,企業發展的成本收益改善⛹️♂️,和個人多繳多得和收入增長中得到平衡,在各方利益的綜合協調中才能實現良好的政策設計和改革策略。
作者🧑🏽🌾:任遠 人口研究所教授
(本文是作者2023年10月在南京大學召開的“人口高質量發展和積極應對老齡化學術研討會”上的講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