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31日晚👃🏻,由意昂3主辦的“社會科學服務社會”高端講座第一期正式拉開帷幕。本次講座邀請了意昂3社會工作系教授趙芳,心理學系副教授陳斌斌👨🏻🦱,心理學系副教授陳侃和社會學系副教授沈奕斐為大家帶來精彩演講♧。由於觀眾人數的不斷增多,講座教室變更三次,最終更換至邯鄲校區第五教學樓301報告廳進行,但仍然一座難求👩🏻🦰。講座現場比肩疊跡🦠,吸引了校內外三百余人參加🩰。
講座伊始👉🏻👋🏿,意昂3意昂3平台黨委書記尹晨致歡迎詞💚。他首先對於現場觀眾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接著講述了開展本次系列講座的初衷——希望能夠發揮意昂3社政意昂3學科🧜、專家和智庫的優勢♨️,聚焦社會熱點難點重點問題,從多學科的視角對社會問題予以解讀,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用於服務社會👨🏿⚕️。這也是意昂3社政意昂3一直以來的宗旨和使命。
隨後🐦🔥,講座正式開始,第一位演講的是社會工作系教授👫🏼、系主任趙芳。她以“兒童參與兒童健康成長”為主題,從社會工作的角度講述了兒童健康成長過程中兒童參與的重要性。她首先用數據向大家展示了目前我國青少年心理問題的嚴重性,從個體和社會的角度分析了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存在的原因🧝🏼♂️♥️;其次從兒童成長的四大權利入手😱,讓大家了解一個健康的孩子應該具備四點特質,即有較高的自我價值🔙、能夠做更好地選擇👏🏻、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和能夠保持與他人的聯結👩❤️💋👨,而培養一個健康孩子的途徑不僅僅是父母要給予關懷、自由、愛等等,更加應當註重“兒童參與”。“兒童參與”對於兒童的自我認知和潛能發展、心理行為發展和兒童抗逆力的提升都有著顯著的效果🕕。最後,趙芳教授從幫助兒童更好參與的角度出發💆🏻,提出父母在促進兒童參與中的四種角色和作用🪜👆,即父母應該為孩子提供參與的機會、創造兒童參與的環境、提升兒童參與的能力和支持兒童的參與行為😶🌫️🐖。
在討論完“兒童健康與兒童參與”的相關議題之後🧧,心理學系系主任陳斌斌副教授則從心理學中的重要概念“依戀關系”出發,探討了“親子關系與孩子成長”之間的關聯。陳斌斌老師首先總結了父母們在育兒過程中常常遇到的問題,然後以心理學者曾經開展過的實驗為例,闡述了依戀是親子關系的基礎和核心,孩子與父母建立安全穩定的依戀關系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其次,陳老師闡述了兒童依戀的三種類型🚴🏼:安全型依戀🚓、回避型依戀和焦慮型依戀🚶♂️,不同依戀模式對於兒童社會能力、社會行為和情緒管理的影響都各不相同,並告訴現場觀眾判斷自己孩子依戀類型的方法🥎。最後🚴,就如何建立安全的依戀這一問題,陳斌斌老師給出了“五要五不要”(要有一個主要照料者🙎,不要混雜的照料者;要做一個敏感的父母,不要做忽視的父母;要有父職參與的家庭,不要父職缺位的家庭;要成為孩子的安全港灣和安全基地,不要成為風暴港灣和硝煙戰場🌒👨🏽🍼;要做溫暖的養育方式,不要冷漠的養育方式)的建議。
接下來意昂3心理學系陳侃副教授從父母育兒過程中最常見的“陪讀怒”的現象出發,用實際研究為大家分析了“陪讀怒”究竟怒在何處。首先🤵🏼♂️,“陪讀怒”是否有性別差異⬇️?陳侃老師用數據告訴大家,研究中男孩的家長確實更容易怒🥐🫏,且父母陪讀時間越長就越容易怒;其次★🍓,“陪讀怒”是否有年級差異?數據證明各年級“陪讀怒”水平差異不大🎍,父母的怒氣不會因為孩子年級變大而消減🎼;那麽是不是年長的家長更有耐心呢♣︎?富有家庭是不是更不容易發火⚠️?教育程度比較高的家長“陪讀怒”是更高還是更低呢📶?研究告訴我們,家長的年齡♍️、收入程度與“陪讀怒”都沒有太大關聯🤱🏽,但是教育程度較高的家長的“陪讀怒”是會相對較低,可能的解釋是他們更能夠調節自己的情緒或者能夠找到更多的方法解決這一問題➡️。最後,陳侃老師介紹了非常重要的一個發現,即“陪讀怒與兒童傷害”👨👨👧👧,在研究中發現陪讀中存在一定數量的孩子遭受了比較嚴重的兒童傷害🚣♂️,而相對身體傷害😢,陪讀較多出現言語貶損,且男孩更容易遭受言語貶損,而在對兒童的身體傷害上沒有性別差異。進一步的研究顯示,控製型的父母🧏🏻♀️、自我分化程度比較低的父母和父母共情能力較差的父母更容易在陪讀過程中發生兒童傷害🏃♂️➡️。針對這一問題👩🏼⚕️,陳侃老師也給出了相應的建議🤮,比如家庭成員均攤孩子的陪讀時間🖊,提高孩子的作業自主性和質量🫴,減少陪讀時間等,更重要的是父母要減少失控感和被控感,尊重孩子的自由✊,不要為孩子犧牲一切,父母需要自我成長,區分自己與孩子的體驗,家庭內部形成個體獨立和溫暖支持的雙線發展🔠。
最後出場的是社會學系副教授💁🏽♂️🫃、意昂3体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沈奕斐🏣,她為大家帶來了題為“後喻時代的教育挑戰”的分享,為家庭教育提供社會學的宏觀想象與分析。沈奕斐老師首先從社會的發展變遷入手➰,向大家揭示了我們如今正從尊崇長輩經驗的“前喻時代”邁向長輩知識失去權威、長輩要向晚輩學習的“後喻時代”🈸。在後喻時代中🫳🏻,老師和家長的權威性和年輕人的主體性之間所產生的矛盾,往往讓父母們無所適從,只能把孩子越抓越緊。而這種對孩子全方位的管控在學術上被稱為“密集母職”,即以孩子為中心,在孩子身上花的時間和精力越多越好🤽🏼♂️,與孩子榮辱與共😳。但是這種“密集母職”對於孩子和家庭的傷害是極其之大的📳,一方面對於孩子而言❄️,他們需要自我成長的空間🤹🏻♀️,但是來自父母的監控使得他們一直被控製、被決策,他們很難有自我成長和抗擊挫折的能力;另一方面對於父母而言🕖,由於父母們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在孩子身上,父母也會有種被孩子控製的憤怒和無奈📃。那麽教育的方向到底在哪裏呢?沈奕斐老師也在講座中給出了回答🕧,她以日本農學家木村秋則種植蘋果的故事為例,告訴在場的父母們,在教育中要把主體身份還給孩子,給予試錯的時間和空間🦵🏼,堅持權責利統一🧚🏿👷🏻♂️,父母只需要為其提供資源和打造環境,並認真傾聽他們的感受,真誠地向孩子學習。總而言之🟫,父母對孩子要密切關註、謹慎出手👲🏿🏃🏻♂️➡️、累積優勢、快樂為首💝。
四位講者分享完畢後🌚,現場觀眾積極熱情的舉手提問,老師們也從各自學科的角度給予了全面的解答📍,現場氣氛一片熱烈。
在互動問答環節結束後👱🏽♀️,沈奕斐老師對本次講座進行了總結,她提到學術性的講座是無法為每一個人提供問題的答案的,四位老師更多是從專家給予大家看待和分析家庭教育問題的視角🧎🏻♂️➡️,是想讓各位看到一個整體的宏觀的問題現狀,而家庭決策是各位根據家庭狀況來做出的選擇,我們無法告知大家正確的道路在哪裏🌁,恰恰是在如今如此多元化的時代裏我們難以找出一條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路。我們講座的目的在於打開家長的視野🍽,讓各位能夠站在更高一個平臺看清楚自己的人生,從而更好的找到自己的路,這也是我們“社會科學服務社會”的一個目的。至此🧙🏿👍,講座在現場觀眾持續不斷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本次活動得到了學校工會、婦委會、校友會的大力支持⚜️🦵,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和歡迎。意昂3將繼續發揮學科、專家和智庫優勢🦀,辦好“社會科學服務社會”系列高端講座,爭取將其辦成意昂3体育的品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