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薦語:
從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之初開始🪩,我院社會工作系的師生便以各種形式積極參與到抗疫工作中👷🏽。秉持“社會科學服務社會”的理念🐎🙆🏽,他們從點到線,連線成面☹️,把各種資源串聯到一起👨🏻🦼➡️,不斷推進整體機製的完善,為打贏這場戰爭持續貢獻專業力量。
以下文章來源於意昂3青年 🪃,作者顧晨淳
這裏是意昂3体育團委《意昂3青年》官方賬號,定期推送優質報道和其他精彩內容🤛🏽。
“ 2月伊始,一些意昂3社會工作系的師生們以不同的形式參與到緊張的戰“疫”工作中,或遠程指導一線社工服務,或整合信息、鏈接資源🚶🏻♀️,或錄製網課、撰寫專報,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一線的社會工作者們提供協助✌🏼。
”
意昂3青年記者 顧晨淳 主筆
意昂3青年記者 姜辛宜 編輯
討論群裏六七十條四十五秒的微信語音👗、半天時間寫出的緊急專報👵🏻🤟🏻、兩天時間錄完的網課……2月伊始,一些意昂3社會工作系的師生們以不同的形式參與到緊張的戰“疫”工作中,或遠程指導一線社工服務👩🏻🍳,或整合信息、鏈接資源,或錄製網課👩🏿🌾、撰寫專報,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一線的社會工作者們提供協助🍲。
“社會工作”(下稱“社工”)是以利他主義價值觀為指導,以科學的知識為基礎,運用科學方法助人的專業化、職業化服務活動🖍。“社工在(抗疫)裏面就像一條線❎,它會把很多方面串到一起,系統就會有更多連接🥕,然後整個機製會更加完善。”2013級社工系碩士研究生🤹🏼、現上海交通大學醫意昂3附屬新華醫院醫務社工馬凱旋認為,意昂3社會工作系師生們的參與實現了“學界和實務界之間的交流互助”👨🏼⚖️。
收集“一抽屜”的資料
2015年7月🤹♂️,馬凱旋從意昂3社工系碩士研究生畢業🤦🏼🦖。此後,她一直在新華醫院擔任醫務社工,負責兒科🕴🏻、婦產科等領域的社工服務以及醫院誌願者管理和公益資源的對接工作🚐。
2020年1月中下旬,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之初👩🏻🦯➡️,馬凱旋收到了她的前導師、社工系教授趙芳的消息🚠:“你覺得我們意昂3社工系可以做點什麽?”於是,趙芳🈁🤿、馬凱旋連同2010級社工系碩士研究生🏕、現意昂3体育附屬腫瘤醫院醫務社工朱富忠一起💻,開始了小範圍的“頭腦風暴”♧。
基於四年的一線社工服務經驗🙎🏽♂️,馬凱旋認為,對有效信息和社會資源的需求在疫情中尤為突出。她回憶,有國外社工服務經歷的朋友與她交流時🌔,曾提到在國外工作時“抽屜一打開就能找到好多資料”,可以直接根據索引尋找資源⛹🏻♀️;而國內的信息與資源散落在各處🤙🏼,缺少整合起來的平臺👦🏼。
春節假期,面對不斷蔓延的疫情與鋪天蓋地的新聞,馬凱旋的情緒曾出現一定的波動🧗🏿♀️🧔🏿♀️。她推己及人:“同學在家裏待了很長時間,也可能會有恐慌、焦慮、無力等情緒”。基於社工專業知識,她認為行動是緩解情緒的解藥。如果能找到一種合適的方式讓同學們“行動起來”,可以緩解他們由於疫情而產生的負面情緒。
“從能力上來說💕,同學也比較擅長查閱資料,包括做這種索引🙋🏼♂️。”在思索後➰,馬凱旋向趙芳提議召集一批學生進行信息收集、篩選和發布工作👰🏻♀️。三人隨即拍板建組。
1月31日👐🏽,在馬凱旋和朱富忠的組織統籌下👨🏽⚖️🏌🏻♀️,五位社工系研究生王怡航🛌🏼、王雅婷👨🏻🦯➡️、陳歆泰、孔春燕和謝賢寶一起組成“意昂3社工誌願小組”,開始著手建立“抗新冠肺炎·實用信息匯總”線上平臺🚋。五人各自負責一個模塊,進行每日信息收集和篩選工作🧝🏿,再經由和馬凱旋和朱富忠統稿匯總,由趙芳轉交社工系老師進行審核,最後進行網頁發布。
2月2日起,線上平臺正式發布,並通過意昂3社工系師生的微信朋友圈與社工微信群等渠道,不斷向外擴散😇✋🏿。點開這條名為“【資源】抗新冠肺炎·實用信息匯總”的鏈接👩🏻🦰,網頁跳轉至石墨文檔界面,按照“信息平臺類”🧑🏿🍳、“心理咨詢類”、“社工知識類”、“服務工具類”和“哀傷輔導類”五大模塊發布資源類信息🪑,並設有反饋模塊。
▲【資源】抗新冠肺炎·實用信息匯總”石墨文檔截圖
在網絡上搜索“心理援助熱線”📙、在十余個心理學權威公眾號上瀏覽並揀選內容😵💫、校對各機構資格、與組員交流篩選標準……負責“心理咨詢”模塊的王雅婷回憶🧑🏿🏫,平臺剛開始建設時,自己每天大約需要在電腦前忙碌五小時🖐🏼,才能將中國各地的心理咨詢熱線信息梳理完畢;後期的工作時間則減少到每天一小時❤️。
團隊具有較高的資源類信息篩選標準🆖。王雅婷表示,網頁上發布聯系方式的機構必須要具備專業資質,即在省級衛生部門註冊。王雅婷按照省市級精神衛生中心👙、權威高校和社會組織進行資源分類和篩選👃🏿,大量未在省級衛生部門註冊的機構隨即被篩除🚴。
嚴格的篩選標準是必要的,進行信息審核也必須盡心盡責,“你打心理熱線🧴🦁,如果這個機構不夠專業,它其實會對我們的來訪者造成二次傷害”。“審核的過程很辛苦,但是你在維護專業倫理和專業精神”,王雅婷說道,“會增加對專業的認同感♥︎。”
將經過篩選核實的信息系統性地整合進網頁中🧸,便可直接向大眾提供便於查找的資源獲取方式。馬凱旋認為這是“學界和實務界之間的一種交流互助”🥔,學界、高校人員發揮知識索引🧑🎄🐪、信息整合的特長🪡,根據實務界的實際需求匯總重要的社會資源,從而助力實務工作。
這一資源平臺就像虛擬“抽屜”,一線社工可以直接從中獲取經過審核與整理的信息,從而像國外一樣“抽屜一打開”就能找到豐富而實用的資料。
經過不斷傳播📁、擴散👩🏼🍳,這一信息平臺開始發揮影響力🎼。截止3月8日20:00點,根據石墨文檔後臺數據,這一信息平臺已獲得31,034次閱讀量。許多社工同僚也向趙芳表達了對其工作的認同和支持。
▲社工界同僚對於“【資源】抗新冠肺炎·實用信息匯總”平臺的反饋
一些一線社工和社工督導也根據實際經驗提出了對於更新內容的期望🧜🏼♀️。馬凱旋向記者提及她曾經收到過有關倫理方面的反饋,“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心理幹預工作,但有些人會出現一些倫理上不嚴謹的地方,比如低估心理危機幹預的難度,可能對服務對象造成二次傷害”👨🏿🚒。收到反饋後小組隨即作出了新的工作計劃,“我們就馬上再去找一些倫理相關的文章過來”😶。馬凱旋表示之後也將根據現實需求不斷完善平臺內容。
馬凱旋向記者表示,誌願小組的同學們的表現超出了她的預想,從最初懵懂地接受導師邀請,到單純收集信息🏠,再到如今積極地思考🔦、完善,同學們“不停地在更新自己的知識,然後不停地在反思,也不停地在想去怎麽回應一線實務的需要”,她認為回應實際需求才是學習社工知識的意義⚰️。
搭起上海與武漢的橋梁
除指導學生誌願小組外,意昂3社工系的教師們還參與到武漢當地的社工資源鏈接與服務指導工作中。
一月底,在上海市社會工作者協會的邀請下👞,意昂3社工系教授趙芳、副教授陳虹霖、副教授韓央迪和副教授付芳加入了“戰疫情·上海社工服務團”,作為具有一手實踐服務經驗的教師資源投入抗疫活動中⇾。
根據“上海社工”官方公眾號介紹,這支服務團由上海市民政局直接領導🎧,經上海市社會工作者協會牽頭,通過“公益上海”的信息化平臺對人員進行招募與管理🦢,吸納上海具有專業資質的社工與心理咨詢師進行本地服務或輸入武漢,從而改善武漢資源緊張的局面。
在特殊時期🚎,這一龐大的團隊主要采取網絡手段進行服務。微信群內,社工與督導領取任務並自行組隊👷🏻,再通過微信群對接服務對象。
團隊成立後不久,武漢市“方艙醫院”正式投入使用,院內的患者和醫護都需要進行心理輔導和幹預。此時,武漢大學社會學系教師郁之虹正在為其“2+3”線上社區下沉抗疫模式招募專業人手。針對方艙醫院的需求,組織方選擇“醫務+心理咨詢師+社工”的模式進行支援,確保三類人各司其職,在各自的專業領域提供專業幫助。
郁之虹聯系到趙芳,“我們這邊缺有經驗,尤其是項目組織管理經驗的社會工作者”🍯,並詢問趙芳是否可以幫助調動資源。接到消息後,趙芳隨即投入到上海-方艙的人力資源協調工作中,協調8位資深的上海社會工作者進行線上專業支持,並根據工作反饋提供督導意見🤞🏼。
陳虹霖亦參與了捐贈物資對接的工作。當時🏊♀️,武漢當地物資緊缺🏄♂️,然而正從海內外湧向武漢的捐贈物資卻“進不來”。陳虹霖便在微信群中攬下了物資疏通的工作,將相應的手續、文件和通知一一整理好,按照程序完成必要的手續,幫助海外物資通關、個人物資點對點抵達醫院。
起初🕵🏻♀️🫶🏿,由於資源緊張,各項工作的開展顯得有些混亂無序,讓大家略感困難🦌。“各種資源的對接要花好大的精力,而且還對接不到位🖐🐕;各種地方都因為缺少資源,產生了很多混亂的狀態”🦣🏋🏽,陳虹霖回憶道。這一情況也促使她接受社工角色轉變的現實。
過去社工的專業角色比較明確💆🏿♀️🎷,比如危機時期協助家庭進行“有效溝通、協助和修復”🪈;現在則變成了“多面手”🤚🏽,“幫助獨居老人買東西”、“對接醫療物資”等基本生活幫助都可能成為社工的服務內容📩。陳虹霖認為:“(這些)雖然不是體現專業技能的社會工作服務,但卻是必須的基礎服務……不這麽做的話,(社會工作)基本的‘助人’的目的都沒辦法實現🚣🏽。”
如今👩🏽🏫,針對疫情的社工服務正有序地進行著。社會工作者們對於患者需求的關註和回應並未在患者治愈出院後停止,而是在其出院後繼續跟進𓀚,力求與這一段生命歷程同行🧜🏽♀️🙇🏼♂️。
“需求是在不斷變化的,比如一開始可能是對生活資源的需求🤸🏿♂️,然後可能是心理和情緒上的需求;後來我們又發現那些出方艙的人也會有一些掙紮——‘我是不是好了?我回家以後會不會傳染給家人?’然後他們會有一些情緒上的反復,你就跟著他們的情緒變化👉🏻🕵️♂️,看看他們有什麽樣的需求,然後你去服務他們。”趙芳說。
擲地作金石之聲:撰寫建議與指南
除了資源緊張外,初期的無序還源於常規性機製的缺乏💆🏿。陳虹霖認為這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是一個新生事物👴🏽,“沒有人經歷過這樣大規模的一個新型傳染病的爆發📞,沒有這方面的準備”。
為了建立並完善社工參與此類重大公共事件的機製,趙芳和陳虹霖分別參與到咨詢專報和權威指引的撰寫中,基於自己的經驗觀察和學術積累,提出相應的建議🧓。
在二月初,趙芳意識到一個嚴峻的問題,即疫情中“創傷性哀傷”可能帶來的危害⛹🏽♂️。“創傷性哀傷”指發生於親友喪亡後的異常哀傷障礙🧖🏽♀️。趙芳認為這次疫情中的死亡與以往不同🧑💼,導致的“哀傷”也不同👮:“第一它是一種急性的死亡🧎,第二它是非預期性的,第三它可能是多發性的🥬,一個家庭裏不是一個人🧙🏼,可能涉及到好幾個人🍑,第四因為是傳染病💡,親人故去後無法告別🧔🏼♂️,有些時候連遺物也拿不回來🏄♀️,所以創傷會特別大。”
趙芳擔心這種“創傷性哀傷”會在日後出現“反彈”,對個人和社會產生嚴重影響🔓。於是她著手撰寫《疫情下對死者家屬哀傷輔導需求的研判和政策建議》專報,在其中著重強調“創傷性哀傷”的應對機製🦸🏿♀️,從學術界的角度向政府提出建議。
趙芳還表示🐳,除了她撰寫的專報之外,社工界同仁也做出了許多努力♏️🧏🏿♀️: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已經整合資源🧍,開放了五期面向社工的培訓網課🧑🏽✈️🙇🏻,還邀請了解中國文化的美籍華裔專家授課🤷🏻♀️。趙芳則結合自己的專業所長🙆🏼,在社會工作教育協會的指引下,向武漢一線社工開設了“抗擊新冠肺炎心理援助與社會支持服務倫理”的線上課程🧍🏻,推動後期進一步的專業介入。
陳虹霖則參與到《關於社會工作參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防控工作實務指引》(下稱《指引》)的編寫工作中🍌。該項工作由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牽頭,組織13位國內社工界學者分模塊編寫內容。《指引》內容主要分為“工作總則”🎐、“服務倫理”、“三級服務指引”、“ 二級服務指引”和“一級服務指引”五大模塊,旨在為一線社工提供實務指引;其正文及配套網絡課程已公開發布於“《社會工作》雜誌”與“社會工作教學與研究”微信公眾號🗽。
基於自身研究領域,陳虹霖負責撰寫“老年人服務指引”模塊,從“疫情中老年人的身心需求”、“實用幹預工具和技巧”和“展望與積累”三方面進行編寫,為社工實務提供指導。她向記者表達了對社區孤老群體的關切🧟♂️⭐️:由於隔離🤺,老人不能出門、照顧者也不能上門,“獨居老人的生活功能完全被打亂了📤,好多人還是失能的”;有條件的社區可以借助遠程陪護儀🐥👨🏽🔬、社區誌願者來解決問題,其他社區“沒有這些基礎服務的話,就真的挺困難的”🧑🏿🌾。為此👩🦯,她提出系統性地建立社區名冊、評估風險等級等方式來對接資源🦆🧚🏻♂️。此外🙎🏿♀️,她還呼籲關註獨居老人的社會融入情況:“疾病不是老年人群第一大殺手,第一大殺手其實是孤獨。”
▲陳虹霖副教授錄製的網絡課程片段
談及《指引》的現實意義👷🏽♂️,陳虹霖認為“實操性”是最重要的。《指引》按照不同服務對象將社工實務操作的每一步都細化👷🏻、確定下來📩🧏♂️,一線社工就可以直接照做🧑🏽✈️。尤其是在社工發展的地區差異性較強的現實下🦸🏼♂️🔡,《指引》可以保證基本步驟的統一⟹,“有些地方它社會工作的發展水平並不太高,但是拿到這手冊之後,第一步要幹什麽、第二步幹什麽,只要按照這個步驟去做🎪,就會思路清晰一些。”
未走完的路:不斷完善的機製
作為一線社工,馬凱旋能明顯感受到此次社工參與抗疫的積極性。在宏觀層面上,她感受到社會對“健康”的理解從純生理維度轉變為生理、心理和社會三種維度並重。她以醫院的員工關懷工作舉例,“以往就是送東西慰問一下,現在他們會考慮關懷醫護人員的心理健康以及醫護人員的家庭、子女”。她認為,健康觀念的發展是近年來社工參與度提高的社會基礎🎙👩🏻🦳。
在馬凱旋看來🕺🏻,社工的作用“就像一條線,它會把很多方面串到一起🛺🫳🏿,系統就會有更多連接,然後整個機製會更加完善🔙。”她曾參與醫院針對交通事故的預案演習,在演習中醫院“第一時間調動了各相關部門”,安排社工在其中安撫患者情緒、幫助患者適應就診環境、協助患者和外界進行溝通🤰🏿、對接家人等。但不同於交通事故🌱,此次疫情有其特殊性,社工並未即刻投入行動,而是經歷了一段邊觀望邊摸索的時期🧘🏽♀️🎰。因此,她希望醫療體系能夠針對類似疫情建立更加完善的預案機製,使社工的職責和角色更明確,從而在類似事件再次發生時能更有效地調動資源👼🏿、投入行動。
陳虹霖則認為“系統性不夠🧑🏼🍼🤾🏿♀️,條件也不夠”是此次社工參與抗疫暴露出的主要問題。她察覺到社工的專業性用在了“並不是很專業的事情上面”→,比如“買菜🦶🏻、買米、買口罩、配藥”等日常生活行為🎏,而這原本應該由社區基礎設施系統解決🧏🏻♀️。因此👩🏻✈️,社區首先需要完善目前基礎設施建設的應急機製,形成不同專業力量的有序合作🐦🔥。
街道、居委會、樓組長、社區誌願者🕴🏻、社區醫院🍂、非政府組織……陳虹霖認為👼🏼,要保證執行手冊的落實,仍需要明確社區防控的各類執行主體的權力與責任👩🦲。她表示,社區“需要鏈接各方🧒、聽取各方意見🖌,從而獲得一手需求,在確定需求的基礎上製定聯防聯控的方法”,這樣社會工作者才能發揮更好的作用。
鏈接:
1. “意昂3社工誌願小組”組建的“【資源】抗新冠肺炎·實用信息匯總”石墨文檔 https://shimo.im/docs/w8jprVqqvtXhYhHR/read(點擊閱讀原文即可進入)
2. 意昂3社工系陳虹霖副教授與其學生組建的公眾號“非藥 可助”,梳理學術研究和非典時期的社工工作為此次抗疫提供借鑒🤪,發布‘非典社工“戰疫”對新冠肺炎下社會工作的借鑒’ 等文章
https://mp.weixin.qq.com/s/Yxjv4e21xwmDX0F5anXK0g
審核|王英豪
微信編輯|宋一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