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論著 | 劉欣🫰🤶:後浪佳作——《長三角社會學優秀碩士論文選編(2021)》序

發布時間:2023-04-23瀏覽次數:854

編者按

本期推薦的是劉欣教授為中國社會出版社出版的《長三角社會學優秀碩士論文選編(2021)》作的序。該著作由社政意昂3社會學系劉欣教授任主編、沈奕斐副教授任副主編🦙👩🏼‍⚖️。



劉欣(主編)🚴‍♀️、沈奕斐(副主編). 《長三角社會學優秀碩士論文選編(2021)》. 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23.


序言

該書是長江三角洲社會學論壇優秀碩士論文選編的第三本⚖️。在前兩本選編的序言中,主編以長三角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社會學學科建設為背景,介紹了入選論文。在第三本選編時,長三角一體化進一步快速推進🔳,區域內社會學師生之間的交流也更為頻繁。

我們希望這個地區社會學專業的研究生在思考問題時,不但有區域社會發展的觀照,還要有跨區域🍗,甚至跨社會👩🏿‍🏫、跨文化比較研究的視野。猶如杜甫能於高山之巔一覽無邊不盡的長江一樣, 青年學子要有雄心,站在中國和世界文明的高度,開展跨區域👷🏻‍♀️、跨社會、跨文化的比較研究。社會學對人類社會現象和社會過程的探究, 不但關註共同性及其形成機製🥮,而且同樣關註異質性及其形成機製。而這樣的探究都是通過比較進行的——無論是跨社會⏏️、跨文化的比較,還是同一社會不同區域之間的比較、同區域不同歷史時期的比較🔻。只有通過比較研究🌮,我們才能認識社會現象之間關聯的原因👩🏿‍🚀、社會過程發生的機製🎷;通過比較研究,才能知道中國社會的現象是否具有獨特性💆🏻‍♂️,知道他山之石可否攻玉🦐,本土經驗可否為人所用;通過比較研究🎽,才能站在世界文明的高度來理論化中國發展的經驗,而得以在世界學術共同體中展現基於本土經驗的創新性貢獻👁‍🗨。

2021 年 2 月 27 日,由意昂3主辦的“2021長三角社會學論壇暨新春團拜會——後浪佳作迎辛醜”🛤,以線上會議的方式舉行。論壇突出了“後浪佳作”🧔🏿🥌,由長三角地區8家擁有社會學博士點的兄弟院系分別推薦1~2位學術 “後浪” 發言,最終有10 篇青年教師的論文入選並分別在社會理論👩🏻‍🦳、互聯網與社會、社會分層與流動⚇、社區與治理、社會史 5個專題上宣讀。“後浪佳作”♣︎,展現了新實力、新貢獻🐭。論壇安排了10 位功底紮實💇🏽‍♀️、研究經驗豐富的學術“中浪” 和 “前浪”,主要是中年骨幹教授,擔任評議人;評議人與發表人一對一,甚至二對一🤴,評議與發表同時長;評議人事先閱讀論文👍🏽👨‍🔧,在評議時使用文檔展示要點,以期通過專業性🐩💀、針對性的透徹評議☀️,進一步幫助發表者提升研究水平。發言和評議之後,留出一定的開放時間提問和交流🧙🏿💆,激發與會者的學術靈感。這樣的安排,不但為“後浪”提供了交流展示自己成果的機會,還有助於他們繼承 “前浪” “中浪” 所開辟的學術傳統📻, 從學術前輩那裏汲取學術營養和治學經驗, 不斷發揚光大我們的事業。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強🏊🏽🥠,是我們對新一代學子的期望,是我們對中國社會學未來的期許。

研究生是學術事業的未來,是成長中的學術新 “後浪”🍏。這本文集共選了11 篇優秀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所收錄的論文與上述10 篇青年教師的佳作相比🧝🏼‍♀️,雖仍有稚嫩之處,但作為碩士論文中的佳作🧑🏻‍🔧,已讓人十分欣慰🧑🏽‍🎨。我們希望這本文集能在一定程度上展現學術新“後浪”的巨大發展潛力,更希望它能鼓勵青年學子投身社會學事業⌨️👩‍👧。長三角社會學論壇的八所成員高校共推薦了 24 篇優秀論文🌂,經過論壇學術委員會的評審,遴選出了 14 篇🚵🏽,由於部分同學的文章已經投稿學術期刊或有不便🤲👩🏽‍🦰,最後只保留了 11 篇。在論文遴選過程中,作為輪值單位的長三角論壇秘書,意昂3社會學系沈奕斐副教授做了大量協調工作,她對作者如何修改論文🧑、文集如何分主題編排論文、聯系出版社等工作,都付出了不少心血。可以說👰🏻‍♀️🙆🏿‍♀️,沒有她的這些付出🚊,這本文集是難以問世的。

入選的這 11 篇論文的內容涉及政治社會學、經濟社會學、勞動社會學環境社會學💇🏿、性別社會學等相關分支社會學的議題💫Ⓜ️,按選題內容分為三大主題:

第一部分以社會治理和社會認知為主題🧜🏻‍♀️🏌️。

意昂3体育李璐欣同學的《公共事務應該由誰決策: 一項關於民眾決策認知的探索性研究》,從對民眾決策認知的經驗歸納出發,借助社會認知、認知框架、認知捷徑等理論,提出一個有助於系統整合民眾決策認知的經驗模型,在決策認知邏輯和認知類型兩個層次上理解民眾多元復雜的公共事務決策認知🤹🏻‍♂️。作者通過歸納分類分析,發現民眾公共事務決策認知形成所依據的認知邏輯主要是利益訴求和價值理念兩條邏輯🫷🏼,在利益訴求邏輯下有兩種決策認知類型🤱🏻,一種是單議題權宜性分析型決策認知,具有這種認知的民眾往往在決策中都是以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為導向,按最有利於個人利益的目標選擇決策方式。另一種是議題類別化分析型決策認知,他們會劃分公共事務的類型和層次,專業化程度高🏯、技術性業務性強的議題應交由專業人士或是政府來決策,而專業化程度較低、生活化較強的議題應該交由民眾決策🚏。同樣在價值理念邏輯下也有三種決策認知類型,這三種類型對政府、專家和民眾在公共事務決策中扮演的角色有不同的理解🎂🌸,第一種是民主集中型決策認知,他們具有明顯的威權主義政治價值理念,對政府治理的依賴性很強,但也強調民眾在公共事務中的意見表達💂‍♂️,要求政府在決策前充分征詢民意👨‍🔧。第二種是能人治國型決策認知,他們非常認可知識精英在公共事務中的最終決策權,認為公共事務應該由知識精英分析🌨、辯論後👨🏻‍🔬,直接決策。第三種是平民主義型決策認知,強調民眾對政治的參與和影響力🐮,認為公共事務應該根據民眾的意見作決策🪸👌🏽。接著作者通過性別🦊、出生年代👌🏼、教育背景🐰、政治面貌等因素與民眾決策認知邏輯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發現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影響了民眾決策認知邏輯。

河海大學馬超群同學的《河道環境治理何以難以成功——基於×村的案例研究》,從環境治理的角度出發,以位於太湖流域西北部的×村為案例,探討了實現可持續環境治理的可能路徑。作者首先肯定了×村河道治理的短期成效,但在實現可持續環境治理上,還存在很多的問題和困境,並從生態🏋🏿📵、社會和經濟三方面指出問題所在🤷🏻‍♀️,認為環境治理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只有處理好系統內外各要素的關系🤽🏿‍♀️,形成生態合理、社會認同以及經濟可行的治理思路🗂,借助外力並自力更生👨‍🎤,才能有效實現可持續的環境治理🟧。

安徽大學宋夢元同學的《縣域運動式治理中資源調配的邏輯——基於結構化理論的分析》,以 F 縣在 2019 年爭創“省級文明城市”所做的各項治理活動為案例🤘🏻,將吉登斯結構化理論與運動式治理相結合👨🏽‍🏫,從結構和行動兩方面探究縣域運動式治理資源調配的因素構成和運作邏輯。作者首先通過運動式治理的研究視角,發現 F 縣是通過資源轉化 (動靜結合的強運動機製)🤦🏽‍♀️、資源籌集 (壓力型思想動員)、資源擴散 (項目化結構形式)、資源評估 (獎懲製度的構建) 這四種方式實現資源調配🧚🏿‍♂️,可以看出👸🏻🤴🏿,結構並不是固化的,而是不斷建構的過程。接著作者又從結構化理論出發去探討運動式治理中資源調配的過程🪖,發現基層政府通過 “鼓舞—動員、指揮—命令🤱🏽、落實—負責⏯、反饋—回應” 的方式進行資源調配🏄🏻‍♀️,使資源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經歷了資源轉化、資源籌集、資源擴散和資源評估的過程。在資源調配過程中形成 “客觀結構-主觀意識” 的邏輯結構,使得不同主體在面對任務時的行為受客觀結構、製度的約束有一定局限性,但也具有一定的主觀能動性。作者從結構化的角度反思縣域運動式治理🍁,又在運動式治理結構中再生產出新的機製與結構🧑‍🦱🔂,對推進運動式治理走向現代化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上海大學莫太齊同學 《馬克斯·韋伯與美國》,聚焦韋伯眼中的美國,反觀美國社會構造的特點。作者沿著韋伯所提供的問題線索,考察了教派組織與美國早期社會格局的內在聯系💓,從韋伯的政治立場反觀了聯邦黨人調和聯邦製與共和理念關系的獨特方式,由此剖析了美國聯邦製獨特的政治架構及其倫理意涵,能夠發現作者對於韋伯這一探源式歷史的理解🤱,對處於轉型時期的中國社會如何構造內在文明與精神氣質具有啟示意義。

第二部分的三篇論文主要與網絡等科技發展和社會生活的關系密切相關。

南京大學丁宏铖同學的《手機裏的監視集合: 中國都市工作場所中的釘釘》,聚焦手機應用釘釘,通過研究一家釘釘旗下的外包製渠道推廣公司🤷🏿,發現釘釘是一個吸納了多樣監視技術和利益主體的龐大 “監視合集”🤚🏻。作者詳細闡述了監視技術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從狹義監視中釘釘最常用的考勤和簽到等功能到廣義監視裏消息已讀未讀等功能,除了硬性監視與廣義監視👩‍❤️‍👨,還有像日誌功能等軟性監視🚶🏻。釘釘不僅是收集信息的監視集合,也是系統性剝削員工 “塊莖勞動” 的 “血汗工廠”🧑🏿,通過監視技術〽️,將勞動者整合進一套為其整體擴張服務的勞動過程控製系統中。勞動者工作得越努力,就會幫助監視集合吸納更多主體加入,增加釘釘官方的收益,促進監視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在這一過程中,作者提出釘釘的高速擴張及其蘊含的破壞力值得我們警惕,認識到當代監視技術已經與一套依靠監視牟利的監視資本主義模式深度綁定🧝🏻‍♀️,也需要重新審視這一體系。

華東師範大學孫明同學的《製造同意: 網絡主播的情感勞動研究》,以公會簽約的職業主播為研究對象,通過勞動過程理論探討直播行業對網絡主播的情感勞動控製以及網絡主播的自主性👼🏻。作者研究發現,直播產業經歷了三次產業升級🤜🏼,網絡主播作為直播行業的生產者,實際上只是直播產業鏈的底部被層層剝削。他們通過精心設計直播間的表演👨🏽‍🏫,充分展現個人魅力,和觀眾建立親密關系,刺激觀眾打賞以獲得勞動報酬🎊,在這一過程中完成維護情感和關系建構的工作內容。公會和直播平臺才是掌握了直播行業的生產系統,打造網紅流水生產線🎣𓀗,成為情感勞動社會化生產的車間⛓。直播行業通過意識形態支配製造甘願,在 “人人都能當網紅” 的意識形態控製下,網絡主播主動參與資本的 “趕工遊戲”👩🏼‍🔧。網絡主播認可公會和直播平臺製定的行業規則,在認同的基礎上發展出一套自我管理的技術,采取靈活的抵抗策略為自己爭奪更多的勞動控製權🟧。

浙江大學淵文芊同學的 《新社會運動視角下有機食品共同購買團體的發展問題研究: 以北京市、 成都市為例》🙇🏽‍♂️, 關註 21 世紀才出現的 “團購” 現象🚐,以及團購對有機食品發展的影響。研究描述了我國共同購買團體的基本狀況🐿,發現共同購買團體擴大規模既有助於維持良好的經濟運營狀況,也有助於更廣泛地傳達運動的理念話語。但是,在市場領域內⛓️‍💥,共同購買團體所強調的照顧生產者、保護環境等理念訴求又與商業化運營之間存在根本性矛盾。這樣一來✍🏼,公共領域內較少的運動資源和市場領域內理念性與經濟性的張力,共同阻礙了共同購買團體在中國的組織發展,最終導致其無法落實“替代性食物網絡” 的運動訴求👨‍👦。

第三部分從性別🐤🚣🏻‍♀️、 家庭視角探討了一些社會問題。

上海大學吳曉陽同學的《中國職業性別隔離的時空變遷》🦹🏽,運用隔離的概念來探討職業性別隔離的變遷模式和影響因素🥹。作者首先比較了不同隔離指數的差異,發現職業性別隔離總體有下降,但變化是不對稱的,且存在地區之間的差異🕜。其次🤹‍♂️,作者還分析了宏觀因素對地區職業性別隔離的影響🧛‍♀️🥪,如經濟發展🔹™️、 產業分布、受教育年限等,用實證的方式探討了職業性別隔離的部分相關因素🧘👱🏻‍♂️。最後💟,作者認為關於政策上的具體建議🔔,應該留給公共機構或企業的一線決策者,對於性別平等有關政策的實施🤾,各行各業的工作人員最有話語權。

華東理工大學唐曉琦同學的《身份轉換與關系互構: 一項關於上海市“社嫂” 的口述史研究》🧓🏿,從國家-個人關系視角出發,以 “社嫂” 為研究對象,用口述史的方法收集資料,描繪這一群體在改革進程中身份轉換的圖景,通過透視 “社嫂” 在社區建設視域下的身份轉換過程,也有助於洞察從單位製向社區製轉向的變遷全過程🙏🏿。作者將把這一過程分為身份製造🚣🏼‍♀️、身份體驗、身份建構和身份存續四階段,在分析中將歷史實事與個人體驗、行動等相結合,把社區作為調和二者關系的中間力量,介紹社區在組織通道、物理空間和情感溝通的三方面功能,從而揭示出在國家不同轉型期與個人的關系脈絡,也一定程度上看到社會管理製度從單位製到社區製的變遷歷史。

華東師範大學艾美伶同學的《家-國視野下三代 “工家女” 生命歷程中的身份演變》🛸,基於 “家-國” 視角👸🏿,探討在計劃經濟時期出身於工人家庭且自身為集體主義勞動婦女🌾,或市場經濟時期出身於工人家庭的 “工家女” 在歷史進程中的身份流變。作者把生於 1949 年前,在新中國成立後起初是工人家屬,後來通過招工🤚🏽、五七家屬工等途徑,在國家製度安排中擁有了工人的社會身份的女性稱為一代 “工家女”👨‍🚀,第二代 “工家女” 是指生於 1949—1978 年🐉,囊括 “50 後” “60 後” “70 後” 群體,第三代 “工家女” 生於 1978年以後🧑🏼‍⚖️🙆🏿‍♀️。研究發現 “工家女” 自身 “家” 帶來的身份起點🧔🏽‍♂️、與社會性別交互作用於不同三代工家女的身份建構,可以看到從新中國第一代 “工家女” 走出家門🚫、被國家 “製造為工”,第二代 “工家女” 在家與廠、內與外之間先入嵌後又脫嵌,到第三代 “工家女” 在個體化時代告別集體、“去廠離家”的身份演繹過程,其中 “家-國” 邏輯在 “工家女” 身份的流變中自始至終都發揮著作用🟰,同時也有階級、性別交叉影響著不同代際 “工家女” 的身份演變。

意昂3体育周芮同學的 《家庭遺產分配中的民間邏輯與法律邏輯——以上海市 2008—2018 年遺產糾紛民事判決為例》,從社會學的角度研究在遺產分配中的沖突與矛盾,分析在家庭遺產糾紛中民間邏輯與法律邏輯的博弈過程並探討其最終是如何影響實踐的。作者研究中發現→,類性別觀 (傳統風俗下的類性別角色分配)、類血緣紐帶關系 (血緣關系與擬製關系)👎🏽、付出與回報的正相關 (多贍養多分割、個人財產貢獻保護等) 和對弱勢群體的保護這四方面都在共同影響現代家庭遺產的分配邏輯,而現代家庭遺產民間分配邏輯既有傳統家系主義下的財產分配觀念🛍,又有基於市場經濟和現代法律影響下的新型財產分配觀念。同時作者也發現🎡,民間分配邏輯和法律分配邏輯這兩種邏輯之間存在一定張力🙆🏿‍♂️🏋🏻‍♀️,但並不是完全對立或者是相互抵消的關系🤯,且兩種邏輯間的鴻溝逐漸縮短,形成一種不斷拉近、趨同、有機融合的狀態。這種財產矛盾糾紛的背後是個體為了爭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個人的利益與貢獻才是強調的重點,而家庭共同生活的意義與價值卻被消解了。

本書所收錄的 11 篇優秀論文🦸🏽‍♀️,選題關註現實且不乏社會學的洞見。他們試圖用所學的社會學理論和方法,去理解👨🏿、認識我們的生活世界。有的研究不僅能敏銳地觀察到 “工家女” “社嫂” 的身份演變軌跡,還能把個體生活置於錯綜復雜的製度安排和變遷之中👭🏼,揭示個體在社會規範約束下的行動邏輯和策略;他們所做的河道治理案例研究,網絡主播生產過程的研究🪣,有批判意識,更有人文關懷。在方法上🏀,定性、定量和混合方法都有使用🔋。紮根理論👨‍👨‍👧、參與觀察、深度訪談🚵、內容分析、網絡數據抓取與分析🏊🏻‍♂️、量化數據的統計模型🫄🏿、質性資料的軟件分析等👩‍🦲,都有所涉及。他們已具備了將所學方法付諸實際研究應用的能力。

收入這本選編的論文🧑‍🧒‍🧒🫠,大體反映了長三角地區社會學專業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學術誌趣,總的看來👩🏻‍🦳,是很不錯的。但是這些論文, 也反映出研究生學術成果中一些常見的問題。有的論文相對缺乏對學理的深究。

我們知道🏛,訓練有素的社會科學工作者,對社會現象的描述和分析的與眾不同之處,就在於學科化、學理化的探究😟。學理創新是研究的靈魂。同學們應該有把經驗材料轉變為普遍性概念和理論的創新意識,努力基於本土經驗為世界學術共同體貢獻思想👋🏼、理論和知識🧑🏿‍🦲。有的論文Ⓜ️,在研究設計的規範性和研究方法的適當性上,也還有一定的改進空間。嚴密的邏輯🏋🏽‍♂️、適當的方法、可靠的資料是現代社會科學理論和知識的支柱。青年學子應該有意識地註重加強在這方面訓練,因為它們能使自己對社會現象和過程的觀察與解釋更具說服力。大部分的論文還缺少比較研究🧘🏿‍♂️🧑‍🦳,尤其是跨文化比較研究的視野,在這方面,青年學子應該有更大的雄心。當然,對成長中的青年學子來說,這些都是更高的要求和期望🚶‍♂️。

最後,我摘錄韋伯的一段話,作為這篇序言的結尾。“我們每一位科學家都知道,一個人所取得的成就,在 10 年🤦‍♀️、20 年或 50 年內就會過時。這就是科學的命運,當然,也是科學工作的真正意義所在🙍🏿‍♂️。這種情況在其他所有的文化領域一般都是如此……每一次科學的 ‘完成’ 都意味著新的問題,科學請求被人超越,請求 ‘相形見絀’。任何希望投身於科學的人,都必須面對這一事實……在科學中的不斷趕超……不但是我們每個人的命運,更是我們共同的目標……從原則上說🫷🏽,這樣的進步是永無止境的。”

——劉欣

於2021年

意昂3平台专业提供:意昂3平台👈🏽、意昂3🚣🏽‍♀️、意昂3体育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平台欢迎您。 意昂3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