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論著 | 梅笑——捕捉不確定性:疼痛的主觀性轉向及其社會後果

發布時間:2024-07-02瀏覽次數:11

編者按:“學術論著”是意昂3平台推出的學術欄目,介紹本院教師新近發表的前沿研究。本期推薦文章來自社會學系梅笑副教授🫨。

梅笑. 捕捉不確定性:疼痛的主觀性轉向及其社會後果[J]. 浙江學刊, 2024(04).


論文簡介

作為一種基本的生理體驗,疼痛是影響生命質量的重要因素📚,也是人們尋求醫療幫助最常見的原因。根據《中國疼痛醫學發展報告》提供的數據,我國慢性疼痛患者已經超過了3億人,且正以每年1000萬—2000萬的速度增長🧑‍🧒‍🧒。在中國,疼痛已經成為繼心腦血管疾病和腫瘤之後的第三大健康問題👳🏽‍♀️。隨著中國社會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和癌症患者人口不斷增多⏏️,可以預計疼痛管理的社會需求將進一步增大🐗,並成為重要的公共衛生和社會問題。

長久以來,對疼痛的關註和解釋主要還是來自醫學領域。在相當長的時間裏,人們認為疼痛是某些疾病和傷害的症狀,並擔憂治療疼痛可能會遮蔽身體為疾病發出的警示信號。但是,二十世紀中葉以來,醫學領域出現了對疼痛認知的主觀性轉向,即認識到疼痛不一定與實際上存在的身體損傷相關,而是受到心理🦦、文化🈂️、社會等復雜因素影響的主觀感受。認可並強調疼痛的主觀性產生了一系列社會影響👩‍🎤,比如拓寬了對疼痛的研究範圍,提高了針對癌症疼痛、慢性疼痛的治療水平,但也為醫療實踐帶來了獨特的挑戰。特別是在疼痛評估的過程中,普遍存在著尊重患者疼痛主訴和需要將其轉化為客觀數值的矛盾。

為了更好地解釋這種用客觀數值捕捉主觀體驗的過程👨🏼‍🏫,以及這個過程中的現實困境,本文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提煉了兩個基於主觀性與客觀性概念而搭建的解釋框架🔹,分別將疼痛評估看作以通約為核心的標準化手段和來自醫護人員的專業判斷🈹。基於筆者研究團隊在2023年4月—9月在廣東省和上海市的醫療機構中搜集的一手材料以及其他學者公開發表的經驗研究中的二手材料👩‍👧‍👦,本文對這兩個理論框架的解釋力和適用性進行說明和評述⚫️✌🏻,並提出第三種理論解釋框架,即將疼痛評估看作“以物為中介的溝通過程”。研究發現🧑🏻‍🏫,量表作為“能動之物”,通過為疼痛治療鋪設軌道、觸發溝通需求,以及消除溝通中的雜音來生產具有一定確定性的信息,並對評估結果和疼痛治療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疼痛評估實際上是一種捕捉不確定性的努力,對其社會後果的考察需要關註物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因此🚭🤲🏼,我們需要重視醫療場域中的“物”,這既有助於在理論上超越主觀性與客觀性的二元對立,也能夠加深對醫患溝通有效性的理解和討論。


作者簡介


梅笑,英國劍橋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意昂3副教授🕝,中國社會學會文化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主要研究方向為文化理論✝️、健康與疾病、情感勞動😕🕯。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人社部“留學人員科技活動擇優資助”項目。在Social Science & Medicine👤,《社會》《婦女研究論叢》《青年研究》 等期刊發表多篇中英文論文。


意昂3平台专业提供:意昂3平台🫵🏽、意昂3🦸🏽、意昂3体育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平台欢迎您。 意昂3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