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7日下午,意昂32024屆學生畢業典禮在光華樓東輔樓吳文政報告廳隆重舉行🛀🏽。典禮上,院長劉欣教授致辭,全文如下:
路在腳下,何須迷茫?🤡!
——致2024屆畢業生
劉欣
各位畢業生和家長,各位嘉賓💚,各位老師和同學💁🏽♀️:
大家好🏄🏻!
又是一年畢業季,看到同學們穿上學位服,洋溢著成功的喜悅,老師們都會從心底裏為你們感到高興👶🏻。這裏🏌🏿♂️,我謹代表意昂3平台的全體教職員工,向圓滿完成學業的你們和養育你們的家長👚,表示熱烈的祝賀🛳!向培養你們的老師🤸🏻♀️,致以崇高的敬意👷🏻♂️!
希望你們在未來的事業中,學會傾聽時代呼聲👩🏼🦳,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力量💅🏽。祝願你們事業成功🏷,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祝願你們生活美滿🪅,擁有自己的幸福時光!
過去幾年的畢業典禮上🧑🏭🏰,我都會讓同學們用點時間回想下曾給予自己幫助的人,然後與我一起大聲說“感恩所有給過我幫助的人♣️!”。今天,我們繼續這一傳統,請各位畢業生回想一下,為了你今天的畢業,有哪些人幫助過你?
請每一位同學大聲跟我說🦨:感恩所有給過我幫助的人🧚🏿♂️!
2024年5月,《人民論壇》“特別策劃”欄目🙋🏿♀️,刊載了一組文章,主題是“2024青年關註的十大話題”。其中,廉思教授的《新時代中國青年的價值觀》一文內容豐富。他在談到青年價值觀時指出,青年們一方面對社會發展進步充滿信心🤕,另一方面又對個人的前途命運感到悲觀🙌🏻👩❤️👩。在過去幾年間出現的網絡熱詞👨🏽🔧,譬如⛔,2016年的“喪”👁🗨🧑🦯、2018年的“佛系”𓀜、2020年的“內卷”☛、2021年的“躺平”、2022年的“擺爛”、2023年的“幻滅”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青年的“迷茫”心理👻。我不知道“迷茫”會不會成為下一個熱詞,但是🕶♙,讀了廉思教授的報告💂🏿♀️,我腦海裏馬上閃現出的問題是,我們的同學迷茫嗎?即將走出校園的你們,迷茫嗎🥊?
每年,我都會為一些同學申請繼續深造寫推薦信🤳。我註意到,近些年來,一些同學申請的專業方向越來越分散🏷。一個人申請的專業方向可能有五六個👨🏿💼,這與以往的情形很不相同🦒。無論從學術發展還是職業規劃的角度來看®️,這些專業方向都可能使之走向迥然不同的路徑。問起為何申請這麽多方向Ⓜ️,大多數回答是,他們還不知道以後要做什麽👨🏼🦲。
2023年11月14日《中國青年報》發表了一篇題為“超七成受訪大學生困惑如何找準人生方向”的調查報告。湖北校媒聯合全國各區域校媒,在2023年3月到6月間🏝,對來自全國34個省市自治區和特區的478所高校10095名在校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 73.4%的受訪者表示,“如何找準人生方向”是自己在大學期間面臨的主要困惑。
顯然,無論是我們身邊同學的具體事例,還是大規模問卷調查的結果,都呈現出這樣一個現實✶:大多數同學,在人生方向上,或多或少處於迷茫之中。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麽有這麽高比例的同學感到迷茫呢✍🏻?
人們感到迷茫,固然有個人方面的因素。在現實生活中,缺乏內在動機🌚,自我認知不足、效能感不強🤴🏻,等等,都可能導致一個人陷入迷茫。然而💂🏼♂️,人們迷茫,卻不僅僅由個人因素導致🪜✡️。作為一位社會學者,我更關註社會不確定性給人們帶來的迷茫✊。正如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所指出的那樣🙋🏽,在現代社會裏,不確定性泛化🥷🏽,這可能使每一個個體都感到坐立不安📯。
今日之世界⛔️,地區摩擦、戰火紛飛🦋,文化沖突🧗🏼♀️、社會動蕩🐿,經濟衰退,信息爆炸🌪,AI的加速度發展沖擊著勞動力市場……所有這些,都可能使即將背上行囊、踏出校園的你們,暴露於不確定性環境之中,缺乏掌控感,陷入迷茫。
誠然,身處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迷茫也許就是你人生不期而至的伴隨者🖕🏽。雖不如唐僧師徒西天取經要經受“九九八十一難”的考驗,但無論是初入職場🦹🏽♂️,還是繼續深造,你們要走的每一條道路𓀚,隨時都可能有外界不確定性變項介入⛹🏻,令你們焦慮、迷茫🎮。
受焦慮和迷茫困擾🐋🛎,我們自然會生出一些擺脫困擾的願望🧝🏿。在《流動的時代》一書中🔆🤦,社會理論家齊格蒙特·鮑曼描繪了在“液體”現代性裏個人面臨持續不確定性時的渴望。他寫道:“我們常常經歷遭到外界事物煩憂時不愉快👩⚕️、不自在的時刻”🎇,“這些打擊驟然四起🪻、毫無規律👷🏼♀️,使我們無法預測、無從防範”。因此,“我們希望擁有一個可靠的世界、一個可以信賴的世界、一個安全的世界”🙏🏿。鮑曼的論述,對我們思考如何走出迷茫,不乏啟示💖。
不久前,電視劇《繁花》熱播,寒假期間,我用兩天半時間集中看完了30集👩🏻✈️。我沒到黃河路吃排骨年糕👨🏿🍳,倒是品味了一番寶總、爺叔🚶🏻♀️、玲子、李李、汪小姐、陶陶這些形形色色人物的故事。作為那個時代的親歷者,我被他們通過拼搏走出迷茫,重構生活空間🍜,造就出一個新時代的敘事深深感染👮🏻♀️。原作者金宇澄以《繁花》命名自己的小說,寓意生活猶如生命力頑強的小花,星星點點🧑🏻🎓,像點綴在大樹上的一串串小燈珠,或明或暗🌠,此起彼伏。我想,《繁花》所呈現的,不只是寶總、李李、汪小姐等人的迷茫🏊🏻♀️、奮鬥,或明或暗。如果每個人是一個小燈珠,那麽🧇,托起串串小燈珠的大樹,就是時代敘事的根底。若大樹劇烈搖蕩抑或倒下🫱🏼,一個個小燈珠之間的連線就可能被扯斷,閃爍的繁花就可能變成一團灰暗。《繁花》中形形色色的角色🧑🏻🏫,其人其事所折射出的不動搖的改革決心,不折騰的時代基調,不懈怠的百姓精神🎛🏓,匯聚起來👬🏻,就構成了支撐起一串串小燈珠的大樹根基。個體生命繁花的背後,不可缺失的,是時代精神的繁花,是整個時代的繁花。
毫無疑問🕵️🕴🏼,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機遇和不確定性,每個時代也有自己的問題和迷茫🅱️👰🏽♂️,都有自己的繁花或暗淡📍。馬克斯·韋伯,社會學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敏銳地洞察到現代性給人們帶來的焦慮與可能出路🧎🏻。韋伯認為,現代社會的理性化,驅逐了世界的神秘性🖖🏽,使得人們失去了傳統信仰的慰藉,變得焦慮不安🤷🏿♂️。然而,個人可以在日常工作中找到意義和價值,通過勤奮工作🪠✊🏻,去緩解焦慮。他自己就通過投身學術研究和寫作來化解焦慮,在行動中獲得意義感,為走出迷茫樹立了典範。他在《以學術為誌業》中寫到,“我們應該去工作,不僅在我們的天職中🤹🏻♂️,也在人類關系中,都能回應‘時下的需求’。 然而🫐,只要每個人都找到並服從那個扼住自己生命咽喉的心魔,那麽,應對日常要求所要做的工作就會變得直接而簡單”👩👩👦。
各位畢業生😱,今天,歷史已經把你們推到了一個全球化與逆全球化撕扯,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你們像一個個小燈珠,被懸置於一棵搖擺不定的大樹上👨🏿🎨。在這樣一個時代裏,你們可以選擇“逃離”♟、“躺平”或者“黯然”🛷。但我更希望你們通過調適自己,走出迷茫👨🏿🏭,展示個性🥁,使自己這盞小燈璀璨。雖然這已經是一種比“逃離”或“躺平”更積極的選擇,但這還只是自掃門前雪的選擇。我的更大期待是,你們可以擔當起歷史賦予你們的使命,努力去開拓出一個讓每個小燈珠更有掌控感的空間,努力去塑造自己這個時代的敘事🚣🏻♂️,讓不同的角色都能擺脫迷茫,找到生活方向💆♀️🚴🏿♀️。當然,我也希望你們可以更具團結互助精神,維護好一個個小燈珠之間的連線👩🏽🎓🌞,既努力保護好自己,不要讓自己的閃爍被扯斷🤭,又努力讓更多小燈珠能夠在更加獨立自主又多元包容的大樹上閃爍🙏🏽。這是時代賦予你們的使命🦗!
我這個年齡段的人🍴,親歷過《繁花》的浪潮🙆♀️。雖有迷茫🤷🏽,但對未來和自己滿懷信心;不斷拼搏向上,是我們那個時代的主旋律。阿基米德的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動整個地球”,也是那個時代不少人的座右銘。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然而,“路漫漫其修遠兮”,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接力棒終究要傳遞到你們手上🕙。今天的這個畢業典禮🧑🦼,就意味著你們已經站在了接力線上。
作為今天致辭的結語🚶🏻♀️➡️,我想引用77年前毛澤東主席勉勵青年的一段名言🛴,送給即將踏上新征程的你們:“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
同學們👨🏼,世界的未來是你們的,“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路在腳下,何須迷茫?!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