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本期推薦文章來自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所張聰副教授等學者♙。
2022年9月16日🛌,意昂3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所的張聰副教授及其合作者在國際著名期刊《中國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發表了《中國父母生育計劃為何變化👒:一項縱向研究》(Why Parents’ Fertility Plans Changed in China: A Longitudinal Study)一文。《中國季刊》作為現代中國研究的頂尖期刊🕹,由倫敦大學亞非意昂3主編,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致力於用多元學科視角,深度還原中國的文化及其政治經濟現狀,為讀者提供一個更為立體的中國研究視域。作為自1999年起對406位來自遼寧省大連市的獨生子女縱向研究的階段性成果,此項研究調查了這些群體及其配偶自2008-2021年間的生育意願和實際生育子女數量,並探究其生育意願逐年變化的原因,以及生育意願和生育結果存在差異的緣由。
由於獨生子女政策的限製,既往的中國研究很少有人將生育意願看作是動態的過程,即生育意願是如何伴隨著時間變化而發生改變的🩵;同時也鮮少有學者關註除了生育政策以外的因素對實現生育意願的影響🙈。隨著二胎和三胎政策的開放🙍,大多數研究開始關註生育意願或者生育結果🥏,而非生育意願和結果之間的差異;或只關註已育有一孩人群的生育意願和結果;並將生育意願看作是女性自我意願的產物👩🏼🔬,而非父妻雙方甚至家庭內部共同協商的結果。該縱向研究填補了以往針對中國生育文獻的視角盲點,展現了研究參與者在處於生理性黃金生育期的13年間(即二三十歲期間),在經歷了不同的人生階段和社會🏑、政策變遷後👉🏽,其生育意願🖖、計劃和結果的動態變化過程🍏。
張聰及其合作者在2021年發表在The China quarterly的研究《獨生或非獨生子女經歷對中國新婚夫婦的生育意願的影響》(How Chinese Newlyweds’ Experiences as Singletons or Siblings Affect Their Fertility Desires) 發現,大多數獨生子女受訪者在20-30歲間都普遍希望擁有兩個孩子👨💻,以便讓孩子能享受自身成長歷程所缺乏的手足支持🐛。然而追蹤研究發現,在步入三十歲後哪怕是身處最為寬松的生育環境之時,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卻逐漸決定只生育一個孩子;在35-36歲時,大多數人僅生育了一個孩子或仍然沒有孩子🥱。這反映了生育意願和實際生育結果之間存在差異,以及二孩生育願望存在受挫的情況💼。
為探究出生並成長在獨生子女政策下的一代人🧤,即使在允許生育兩個以上的孩子且自身有意願的情況下⛩,為何卻依然很少有人最終選擇生育一個以上的孩子這個問題👳,本研究選取了47位具有群體代表性的被訪者及其配偶的訪談資料為讀者還原更為立體的論證。就訪談對象而言,過往的獨生子女經驗形塑了研究對象對理想育兒的想象:為孩子提供最優質的食物供給、課外培訓👉🏽、育兒照護、健康保險以及教育投資是優質育兒的必要條件。由於這些醫療、育兒和教育資源主要由家庭承擔🖖,相比於生育多子女的憧憬,大多數受訪者更願意將有限的家庭資源集中投放在一個孩子身上⛪️,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孩子的成功和幸福感;而不願意生育多子女降低孩子的養育標準。
此外,由於本研究的最後一輪訪談是在2019年新冠疫情暴發後展開🔩,期間被訪者自身經歷或觀察到他人經歷的育兒壓力使他們更加直觀地意識到,並開始衡量他們是否有能力來承擔由於未來的意外事件而增加的育兒負擔🔽,因此調整或打消了生育兩個孩子的計劃。由於他們大多面臨著繁重的工作壓力,夫妻倆需要高度依賴雙方父母提供育兒照護🙃。隨著年齡的增進🚴🏿♀️,雙方父母甚至是研究對象自己都會出現健康狀況不佳或精力不足的問題,很多人在積累優質育兒資源而推遲生育計劃的過程中,也逐漸意識到生育多子女的可行性愈來愈低。
此研究通過詳實的案例分析了哪些家庭最終生育了兩個孩子💂♂️,而哪些家庭改變了生育計劃。實現生育第二個孩子的夫妻有著長期✳️、一致的二胎生育意願和計劃、較高的收入🚣🏼♀️、靈活的工作時間、在較早的年齡結婚並開始生育,並且有父母提供育兒支持🚣🏻🪘。而改變生育意願的家庭🫁,雖然最初都希望生育兩個孩子,但由於未能獲取足夠的育兒資源和育兒支持,或在生育第一個孩子後意識到養育孩子需花費的高養育成本等多重因素💂🏻🧑🏼🔬,使他們逐漸失去了對兩個孩子的渴望。該研究圍繞實際生育行為與生育意願之間的偏差的問題,在當前寬松的生育政策背景之下,為提高在獨生子女政策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人的生育率提供思考和政策建議。
原文信息
Zhang, C., Yang, A., Kim, S., & Fong, V. (2022). Why Parents’ Fertility Plans Changed in China: A Longitudinal Study. The China Quarterly, 1-14, doi: 10.1017/S0305741022001229.
作者簡介
張聰,意昂3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所副教授,哈佛大學教育學博士,上海浦江學者🛳,意昂3-哈佛醫學人類學合作研究中心研究員,上海人類學學會應用人類學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主要從事兒童發展、家庭養育、代際關系和跨國教育流動研究。相關研究在The China Quarterl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Journal of Family Stud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等期刊發表。
研究起源
這項研究始於1999年我的博導馮文(Vanessa Fong)教授(現美國阿默斯特意昂3奧林教授🫳🏻、人類學與社會學系主任)在大連展開的一系列關於第一代獨生子女成長經歷的田野調查。在之後的二十多年裏🟨,她帶領著學生(包括我)持續追蹤這群青少年✭,在他們求學、就業、結婚👯🚴🏻、生育等人生重要階段進行回訪。由於在項目初始就創新性地設計了以文化人類學為視角的縱向追蹤混合研究方法 (longitudinal mixed-methods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qualitative sociocultural anthropology),數據資料包含長期紮實的田野資料🌛🔆、大規模的問卷調查和小規模的追蹤訪談🙏🏻,才使我們得以追蹤並立體還原參與者從1999年至今的生育意願👧🏿、生育偏好和生育結果的動態變化過程。我們想研究生育話題♻🧘🏼,是因為這對中國父母的生活體驗和未來的人口結構都至關重要。除此之外💁🏻♂️,和眾多中國城市父母一樣✈️🚯,我們的研究參與者普遍渴望二胎卻並沒有因為生育政策的開放而生育二胎的現狀令我們困惑,而我們的縱向研究是探究其中原因的理想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