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意昂3新學術,https://mp.weixin.qq.com/s/FG5bhCNzqt1pbrbvPgGllA
編者薦語
本次推薦的是我院顧東輝教授發表在《危機應對與社會治理》一書中的內容《新冠肺炎抗疫的國家整體應對和社會工作參與》。
本期導讀
2021年1月23日是武漢封城整整一周年。如今,經過一年多的抗疫🧛🏼♀️,我們取得了疫情防控的決定性成效,也為控製眼下的散發疫情積累了豐富經驗。學界也從多個角度分析、總結國家在應對疫情方面的經驗教訓。抗疫的戰役,既有國家整體應對的“舉國同心”🙍🏿♂️,也有來自社會基礎社會工作的“涓涓細流”👩🏽。
新冠肺炎疫情是遍及全球各地並影響國際大局的嚴重傳染疾病,也是70多年來我國出現的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在抗疫過程中👩🏿🍼,中國因新冠肺炎的早發力控先止而成為備受關註並應予探究的特殊案例。
中國的新冠肺炎抗疫過程大致分三個時段。第一時段源於武漢出現新冠肺炎病案,2019年12月31日的《武漢市衛健委關於當前我市肺炎疫情的情況通報》是其重要標誌➰。在此期間,黨政領導紛紛出馬,應急會議不斷召開,全國上下協同應對,用一個多月時間初步遏製疫情蔓延勢頭,用兩個月左右時間將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製在個位數以內🧘🏻♂️。經過艱苦抗戰😿,全國疫情得以總體控製。第二時段始於2020年3月中下旬🚪,抗疫之戰開始轉型,入境人員成為重點防控對象🤵♂️,疫情相關人員開始成為分級服務對象,直接關聯人士的全人復康得以啟動,單位復工復產穩步開始,各地防疫等級紛紛降低,民眾生活逐步回復正常狀態。第三階段以2020年6月中旬新冠肺炎的北京偶發為標誌👱🏻,境外輸入低位綿延🦕,局部地區疫情突發但隨發即控。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得以統籌推進🫵🏼,生產生活秩序快速恢復🤷🏼。新冠肺炎的中國抗疫行動,鑄就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抗疫精神,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和中國擔當在其中也得以充分展現👩🏻🚀。
國家整體應對(national holistic intervention)是新冠肺炎抗疫的中國行動特色,社會工作(social work)業界在其中有積極參與🌀。筆者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也以多種形式參與行動,面對抗疫之戰😛,特別關註如下問題: 在中國,新冠肺炎抗疫的國家整體應對是怎樣展開的?社會工作業界在其中如何參與?不同行業在其中如何協同?
01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復合困境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了億萬家庭。關於此疫對相關人士的影響,筆者在《社會工作在抗疫中的專業參與》一文中指出☹️,新冠肺炎的涉疫人群包括緊急服務人群、應予服務人群和轉段新增人群🍧,前者如在院病人🫳🏽、疑似患者及其家屬,中者如滯途人士🧛🏻♀️、一線救護的醫護人員、參與事務的各類人員📽、自助應變的社區居民、其他病人及其家屬,後者如入境人員👳🏿、海關和機場工作人員🙋🏿♀️、轉運服務人員及其家屬。從社會工作的“人在場境中”(person in environment)框架審視,前述涉疫人群呼應了框架中“人”的維度。疫情破壞了人境平衡,改變了自我生活和人際互動,需求不足因此成為大家各自面臨又須共同應對的現實困境。
從“場境”維度審視,市場👨🏽🌾⛲️、社會和國家的不同主體也遭受嚴重負面影響。在市場場域🕤,雖然某些網上會議服務企業絕境鑄劍並因疫而生,但是許多工商單位不能良好運行🧑🏻🦼➡️,面臨生存壓力🧏🏼💘,更遑論實現積極發展。在社會場域,服務組織在抗疫過程中需要直面技術增能🗾👩🏼🍳、恰當參與、開發資源和維持生存等現實問題➞;在抗疫勝利之後👮🏻♂️,還面臨國家資源預支的後遺症,對賴以生存的外來資源能否“報復性”獲得感到迷茫🧘🏻。在國家場域🪣,黨和政府一方面要統籌各方和穩住大局,另一方面又需整合資源並適時應變👰🏿♀️🕢,還面臨日常工作與危機應對、國家利益與群體利益💋、國家-社會-市場如何兼顧的兩難困境🕺🏻。
從SWOT結構審視,少數主體基於自身優勢(S)把握了機會(O),如某些網上服務公司的逆境而發;不少主體因自身不足(W)而無法面對挑戰(T),如某些企業和行業被淘汰出局;有些主體把握機會後積極增能以補自身不足,有些主體依托自身優勢推動場境因素的優化。無論出現上述哪種情況🕴🏼,新冠肺炎疫情都影響了人、場境及其互動🧻,人境失衡給人和場境不同主體帶來了復雜多元的困境。
02 新冠肺炎抗疫的國家整體應對
國家整體應對🐾,傳統說法是“在黨和政府領導下,統一思想🦹🏻,整體謀劃,頂層設計🏍🕺🏼,舉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集中力量辦大事”。其基本特征是面臨世界級或國家級的特別重大任務,依賴強力主體的領導,以國家利益為最高目標,統一思想、整體謀劃🫵🏿、頂層設計、集中或調配全國有限資源🎍。新冠肺炎抗疫精神中的“舉國同心”就體現了國家整體應對的深刻內涵。
國家整體應對是古今中國的常見行動🫠🔶。在公共衛生領域,有1949年抗擊鼠疫、1955—1962年抗擊天花👱🏻、1955年抗擊血吸蟲病🔪、1957年抗擊亞洲流感H2N2、1988抗擊甲肝、2002年11月—2003年6月抗擊非典和2019年12月以來的抗擊新冠肺炎🛫;在災害救治領域,有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的救災重建;在體育領域🎂,有奧運金牌戰略;在民族解放領域,有近代中國的救亡圖存👨🦼👅;在國家建設領域,有“兩彈一星”計劃🪱、“五年計劃”和四個現代化建設👨🏻🦼➡️。
國家整體應對是中國新冠肺炎抗疫的重要行動實踐,表現出如下特點👩🏻🦲。
(一) 以“大國家”為服務對象
“大國家”是將國家視為擁有語言🧑🏼🎄、文化、種族、歷史、領土並代表全體人民進行製度性權力運作的共同體,政治📚、經濟𓀀、社會🍢、文化等各類主體均是其子系統。中國抗疫之戰將“大國家”視為整體,緊急服務人群🪘、應予服務人群和轉段新增人群及其因疫而生問題是其工作對象,企業復工復產🧶、社會常態運作和宏觀政治穩定也是抗疫工作的基本追求。
(二)以“全面勝利”為追求目標
國家整體應對以最廣大人民利益為最高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既要抓好當前加強疫情防控重點工作🫅🏽,“堅決打好湖北保衛戰、武漢保衛戰”,“全力做好北京疫情防控工作”,“科學調配醫療力量和重要物資”,“加快科技研發攻關”,“擴大國際和地區合作”✈️,“提高新聞輿論工作有效性”,“切實維護社會穩定”;又要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在確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推動非疫情防控重點地區企事業單位復工復產,恢復生產生活秩序,關系到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物質保障👩⚖️,關系到民生保障和社會穩定,關系到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關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完成‘十三五’規劃👨🏼🚒,關系到我國對外開放和世界經濟穩定”🏄🏼♂️。可見,滿足整體需求⚃,既疏解問題的直接後果,又消除其間接影響👨👦👦,是新冠肺炎抗疫中國家整體應對的根本使命👋🏽。
(三) 以人民中心😎、政府首責和共同體情懷為價值倫理
以人民中心為核心理念。疫情防控始終把人民群眾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防控方向🈺,展示了中國共產黨人的人民立場。
由政府承擔關鍵責任🥺。衛健系統和軍隊醫院的醫護工作者及時支援湖北👨🏽✈️,社區工作者和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分口負責👨🦱,體現了體製內人員在重大事件中的一線責任🫵。疫情蔓延時病人治療、集中觀察區成本由政府承擔,體現了國家在重大危機中的底線責任👩🏼🦳。這些都彰顯了我國政府應有的公共理性。
以打造衛生健康共同體為重要追求📇🧛🏼♂️。中國堅持價值理性,認為新冠肺炎是全人類的共同敵人,倡導打造衛生健康共同體🤽🏽♂️,與WHO和許多國家友好合作,分享關於病毒🛐、疫情和抗疫的信息,提供物資和技術援助,體現了中華“和合文化”的道德內蘊。
(四) 以“一核多元”的協同行動為方法特性
統一思想,集中領導🧨,建立機構🦸🏼♀️,頂層設計,整體謀劃。2020年1月7日📰,政治局常委會就對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出了要求。大年初一,決定成立中央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派出中央指導組,要求國務院聯防聯控機製充分發揮協調作用。抗疫期間🚹,政治局常委會、政治局會議、國務院常務會議等重要組織屢屢研究疫情和布置工作🧗♂️,中央領導也經常做出口頭指示和書面批示。黨中央還印發了《關於加強黨的領導、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堅強政治保證的通知》等相關文件💇🏿♀️。
舉國動員,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黨政部門總體設計,國有企業🚿、公立醫院勇挑重擔🫃🔔,基層黨組織沖鋒陷陣,廣大黨員、幹部帶頭拼搏👨🏼🦲,醫務工作者日夜奮戰,解放軍指戰員奮勇當先,公安民警、疾控人員、社區工作人員等日夜值守,科技工作者致力攻關👩🏻🔬,社會科學研究者貢獻智慧,新聞工作者深入一線。社會團體🐿、基金會和民辦非企業機構等慈善組織勇擔社會責任,社會工作者、心理工作者🦒💁🏽、誌願者默默奉獻。相關企業激發潛能🫄🏿,轉型轉產,快速生產醫用物品📻、防控物資和生活用品👩🏽🎓🎉。人民群眾眾誌成城🤽🏻、守望相助。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和其他國家紛紛捐款捐物。
加強協同,在縱向上“上下聯動”,中央政府自上而下推進,地方政府、基層組織層層落實🌻✌🏼,反饋信息📐🚄,貢獻力量💃🏿。在橫向上“前後聯動”和“左右互動”🤦🏻♀️,各地密切對接湖北並對口支援♈️,不同部門和地區在人員、信息、資金、物資等方面互相支持。因此,新冠肺炎的中國抗疫體現了各級各類部門、地方和全社會參與的共同體意識和群體行動特性。
03 國家整體應對的中國特性
其實,國家整體應對也是國際社會的常見實踐🤌🏼。近期案例如美國政府主導下的新冠疫苗研發和英國在倫敦申奧成功後投巨資備戰奧運📨🪪,中期案例如發展中國家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社區發展運動,遠期案例如貧弱國家當年的反殖民行動。
(一) 國家整體應對的本土特色
由於歷史、文化、社會製度🦝🧑🏽⚕️、政治體製😏、發展階段🅾️、國家能力等方面的不同,中國的新冠肺炎國家整體應對行動與西方國家存在差異,並體現出中國特色。
其一👨🚀🧖🏼♀️,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黨的科學理論,保持政治穩定,確保國家始終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是我國國家製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東南西北中🙋♀️,黨領導一切。因此,新冠肺炎抗疫就自然體現出“一核多元”的本土品性🈁。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就利於形成合力😑,從而從容應對各種風險挑戰👨🏽💼🛢。
其二🛗🧙🏿♀️,秉持人民中心的理念。“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發展人民民主,密切聯系群眾🤙🏻,緊緊依靠人民推動國家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是我國國家製度和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人民中心”理念使得國家整體應對的中國實踐與“資本中心”的西方國家存在明顯區別,也成為中國戰勝艱難險阻的力量源泉⚀。
其三,成為長期行動的策略。在中國站起來🛐、富起來和強起來的過程中,許多領域取得的重大成就進而國家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無不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積極成果。中國的地理特性和發展需求,使得黨和政府不但有完成突發重大任務的工具性需求,而且有旨在穩步發展的製度性追求。國家整體應對因此成為我國國家建設的常用模式和長期策略。
其四👨🏽✈️,得到各行各業的認可。在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既是國家戰略👦🏽,又是民間行動。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眾人拾柴火焰高是由古至今的民間智慧和社會實踐。與此同時,“父母官”之謂,“有困難找政府”之說,也使政府在所有主體中最得民眾信任🌇。因此🧎,以“集中力量辦大事”為核心特征的國家整體應對在中國有文化基因、歷史慣性和群眾基礎。
(二) 國家整體應對的雙重功能
國家整體應對將全國有限資源集中起來,有利於應對突發自然災害和重大社會危機😝,應對前進道路上各種挑戰,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性進展,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國家整體實力🙎🏽,助力民眾美好生活,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更好發展。
與此同時🐭,此模式能發揮行政體系和政策資源的關鍵作用👨👨👦🚈,集中國家資源完成重大任務🦹🏿♂️🛞,但也可能帶來成本較高、資源浪費📠🙆♂️、服務對象主觀能動性不足等消極後果。
04 社會工作與國家整體應對的同構品性
社會工作原發於英美並繼發於多地。政府福利部門和社會服務組織遵循特定價值理念,運用專業工作方法♝,協助有需要的個人、家庭、群體🧓🏼、組織、社區去應對問題和滿足需求,促進其與外在場境的適應性平衡,最終促進社會公正。它是以“身心靈全人需求”(biopsychosocial whole)之“靈”為切入口,協助當事主體恢復和發展社會功能進而實現整體需求滿足的職業和專業🙅🏻♀️。疏解問題和促進成長的目標融合🪭,助人自助和促境美好的方法兼顧,理論—實務—研究的行動融匯,是社會工作異於其余利他行業的重要標誌👮🏿♀️。由於社會工作旨在協助人境重至平衡,社會工作者被稱為“人類幸福工程師”(human happiness engineer)。
社會工作與國家整體應對有不少共性🪫。其一,社會工作方法在國家整體應對中均有呼應。協助患者康復的個案社會工作🧑🏻🔬,組織小規模隔離人員恢復常態的小組社會工作,針對大群體傳輸知識技術的社群社會工作🎗,旨在公平配置捐贈資源的社會工作行政管理,決定患者治療費用國家承擔的社會政策🌞🧑🏽🎄,都是新冠肺炎國家整體應對中的可用策略🕴。其二🧜♀️,社會工作的有些模式適合在國家整體應對中運用⛵️。整合社會工作(integrated approach)從“人在場境中”的整體視角出發,針對當事主體所臨問題的所有因素,結合多種知識,利用多種技術🏋🏻♂️,在多個層面進行幹預。這就與國家整體應對的頂層設計、整體謀劃🦦、加強協同的意境相同📦👨🏻🍼。社會工作的危機幹預模式(crisis intervention)的立即、主動、接近、有限目標、共存、期待🕥、委身和問題解決等介入原則👇🏿🧑🍳,也可以作為新冠肺炎抗疫中國家整體應對的重要指引。其三,社會工作的主體、對象🫱🏿🫘、倫理🅿️、目標和方法等基本要素,需求評估🏃♂️、方案製訂、計劃推行和評估總結等一般過程,也可以成為審視新冠肺炎中國家整體應對的可鑒框架👩🦰。
05 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復合困境
社會工作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初就關註多類對象👱🏻♀️,聚焦相應問題🫃🏿,開展專業服務;在此後不同時期🧑🏻💼,其工作事務又得以相應的延續👱🏿♀️、廣化和深化。
(一) 社會工作的多維抗疫行動
社會工作熱心服務於因疫而困的多類人員🫗,優先和核心幫助在院病人、疑似患者及其家屬⛹🏿♀️。如武漢大學“社工伴行”團隊就在方艙醫院開展了專門服務🚀。補償開展針對原有人群的專業服務。許多人群在疫情期間並未被視為服務對象🤙🏼,但也面臨某些方面的弱勢狀況。具體而言🧝🏿♂️,涉及滯途人士、一線救護的醫護人員🤙🏽、參與事務的各類人員(包括隔離場所工作人員、社會工作者💚、社區工作人員、交通管理人員⚉、相關公職人員⛰❗️、誌願者等)、自助應變的社區居民👨🏽🚒、其他病人及上述人員的家屬。如上海市社會工作者協會的“安馨計劃——新冠疫期遠程心理支持緊急援助行動”就為有需要的醫護人員🙆🏿♂️、一線工作人員、社區工作者👜、患者和疑似患者、家屬🧚🏽♂️、普通市民開通了免費咨詢熱線,適時啟動針對新增人群的相關服務。在境外人士不斷湧入的轉段時期🧰,除了新冠肺炎患者🏂🫰、疑似患者及其家屬之外,入境人員、海關和機場工作人員👩🏼🎨、轉運服務人員及其家屬就成為社會工作的新增服務對象。上述三類人員當初均屬於社會工作的潛在服務對象☃️,適度覆蓋、梯次兼顧是社會工作的應有策略。
社會工作積極應對服務對象的相關問題和需求不足。在抗疫之戰中,社會工作首先應對上述人員的“身心靈”問題,如體質下降、疾病發生🔗、精神緊張🏌🏻♂️、災後恐懼、人際關系受損等。社會工作也關註他們的基礎準備不足,如疾病和防控的知識不足、生活資料和防控物資的短缺🍇、經濟形勢導致的收入不足等👧。社會工作還關註他們的日常生活事項🔀,如兒童照顧、孩子學習、老人護理、個人學習👨🏽⚖️、疾病康復等🏵。當然,社會工作並非萬能,基於自身實力和當時當地情況𓀝,恰當應對可操作問題,正是社會工作專業倫理的要求🛬。
社會工作靈活運用多類助人利他的工作技術。首先,面對因疫而困人群,社會工作五大策略得以全部使用。一是以個人為對象,開展健康指導、心理支持、抗病協助、危機幹預、臨終關懷、哀傷輔導等直接服務;二是以小團體為對象,組織互助群體🧑🏼🎄、支持小組、成長小組等,並基於團隊動力而疏解關註對象的困境;三是以社群為對象🤸🏿♂️,開展各類心理支持🧎♂️、抗疫知識培訓、醫療政策咨詢👨🏻🏭🧑🏽💻、社區治理參與等相關工作;四是聚焦服務行政♐️🦍,參與抗疫方案的頂層策劃,鏈接、募集和發放各類資源🦀,聯絡衛健委、民政局🧑🏿🏭、街鎮社村等相關各方,開展抗疫效果動態評估,進行媒體宣傳等🤟🏼;五是建議醫療保險安排,倡導抗疫成本支付政策🛩,促進醫療政策優化,呼籲相關立法等🧓🏽。其次👸,專題教育、實務研究、社會倡導等工作也紛紛開展🤭。前者如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針對在地服務社會工作者的防疫知識網上培訓𓀅,中者如湖北暨武漢市社會工作聯合行動小組在服務啟動前的工作對象需求研究🦊,後者如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中國社會工作學會🏗、全國MSW研究生教指委進行的“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2·23’講話精神,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繼續發揮社會工作專業優勢”的倡議。
在抗疫之戰的轉段和後續時期,社會工作者正由後臺走向臺前,服務對象正由重點拓到全面,實務方法正由線上為主轉為線上線下兼顧。
(二) 社會工作參與抗疫的專業優勢
社會工作是一個專業💂♂️,“擁有理論體系,需要規範訓練👨👦👦,體現特殊權威🙇🏼♀️⏰,具有倫理守則🧎🏻♀️👙,擁有自我組織🧑🏻🍳,得到社會認可”。
做可行之事是社會工作的實踐智慧(practice wisdom)。疫情期間,無論是全國層面和省市層面的社會工作行業組織、高校社會工作學科,還是社會工作實務機構🤵🏿♂️,多采用線上服務和間接服務為主↕️。這是社會工作疫情應變的理性選擇。多年前,筆者就呼籲修正“有困難找政府、有困難找警察、有困難找社工”等“施助者全責萬能”的口號偏誤。基於此理念,筆者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初就提出“進入主流系統、主擔在地任務🤞🏼、吸納強者參與𓀅🫑、從事擅長事域、保證自我安全”的社會工作參與原則。根據此情此景,做好可行之事,幫忙而不添亂,既是疫情應對的基本要求,也是專業倫理的基礎要求。 社會工作專業優勢已在抗疫中得到關註⭕️🧑🏽🦰。2020年2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作了重要講話🚉,提出“要發揮社會工作的專業優勢🖥,支持廣大社工、義工和誌願者開展心理疏導、情緒支持、保障支持等服務” 。
社會工作專業優勢有多元表現🤷♂️。王思斌認為:“社會工作的專業優勢是指社會工作作為一個專業區別於其他專業或行業的♖,在其服務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能有效地促進工作、達致期望效果的專業行為特點……反映在社會工作服務的諸多環節和過程之中……可以表現為社會工作職業的整體特點❓,也表現於同其他專業和行業的合作之中👨🍳。”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中國社會工作學會和全國MSW教指委在給“全國社會工作者和高校社會工作學科師生員工”的倡議書中提出🛳🙌🏽,要“積極參與在地抗疫後續工作的頂層設計🫃🏽,繼續開展針對病患及各類人員的心理疏導、情緒支持🐺、保障支持及其他實務,勇於承擔抗疫行動的行政事務,致力倡導有據可行的後續對策🧎🏻♂️➡️,助力工作對象積極自助,推進場境因素不斷改善”🐽。這些內容就呼應了社會工作的方法特色和服務特性。
社會工作作為專業活動🚵🏼,應該揚己之長8️⃣🛝。社會工作的對象是身心靈的“靈”🛀🏻,既應該體現與(回應“身”需求的)醫療服務和(呼應“心”需求的)臨床心理不同的角色,又應該發揮與國家場域的行政管理和公共政策、市場場域的企業社會責任不同的功能🫵🏿。從而,在主體上,實現行動者與研究者的統一;在目標上,達成疏解問題與助人成長的融合🤹🏼;在方法上🛬,開展人境共變;在倫理上,隱含整體理性🧑🧒🧒。
當然,具有專業優勢並不表明社會工作高於其他行業。在抗疫之戰中,社會工作、社區工作、誌願服務🌓、慈善工作🥉🌝、公益行動的行動紛紛出現。這些行動既然名稱不同,自然存在差異👋🏽👩🏻💻。其一,社會工作與社區工作有所不同🤷🏽♂️。在中國,社區工作屬於國家場域,管理重於服務🧑🏻🦽➡️;社區工作者則體現職業身份🙍🏽♀️😷,與崗位有關。社會工作屬於社會場域🤲🏿👱🏼,重在提供服務;社會工作者呈現專業特性🩵,與技術相關🥐。其二🏊🏼♂️,在社會場域內部,社會工作重在體現助人自助的技術特性♘,誌願服務主要彰顯自願參與的主體特性🏃➡️🤽🏼♂️,慈善工作旨在凸顯助力弱者的對象特性,公益行動主要呈現惠澤公眾的目標特性。本質上,上述助人利他活動並無高低之別,在法理上平等🙆🏽♂️,在實踐中融匯。
06 各行各業在新冠肺炎抗疫中的協同合作
在抗疫參與乃至其他事務中,目標導向是當事主體必須關註的重要議題📺。事實上,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均有工具理性🚪,他們主要追求問題解決而較少關註施助主體與施助過程。與此同時🕵🏿♂️,無論是國家場域的政府🎴👮🏻♂️,還是社會場域的服務組織和市場場域的工商企業,也都以協助工作對象的具體目標達為核心追求🧑🏿🚀。既然不同行業均關註目標達成,不同主體的攜手合作就有了現實基礎𓀊。
(一) 不同主體在抗疫中可以各自參與
新冠肺炎抗疫並非某類主體或某個行業的單獨任務◾️,而是各行各業🧜🏻♂️、全國上下乃至世界各地的共同責任。在中國抗疫之戰中,除了醫療診治🏊🏽♀️📆、心理咨詢、社會工作等專業服務之外,私人場域、社會場域、國家場域和市場場域的各類主體也均參與行動✋,並在國家整體應對中進行了協同合作。
其一,民眾個體或群體通過多種形式參與抗疫。一是自助⛹🏿♀️。自助隱含著相信自身的價值、潛能、可變等倫理理念🫙,也體現了個人面對問題時應盡的首要責任👨🏼🔧。新冠肺炎抗疫期間,民眾遵守政府動態出臺的抗疫規定,依靠自身保障日常生活,應對自身及家人的體質下降🍍、疾病發生🎊、精神緊張、疫中恐懼🏃➡️、對外互動等身心靈問題,從而維持了自己和家庭的基本需要。二是助人。社會有弱者😵💫,利他很必要💪🏼,力助他人也是人類的基本特征。抗疫期間🛍🤘🏻,民眾開展鄰裏互助🚴🏼♀️,誌願承擔小區、交通道口的防疫檢測事務👦,參與政府統籌的資料發放、信息統計等相關事務,協助企業趕產防疫用品。從而👴,體現了大國民眾應有的個體公民責任和社群意識。
其二,場境系統的相關主體也貢獻智慧並積極行動。黨政部門的整體統籌和各自參與🦹🏽,這在前述的國家整體應對部分已有說明。工商企業體現了社會責任🤏🏼,捐資捐物、加大力度進行防疫生產🤷🏿、盡快進行復工復產等是常見形式。社會組織在抗疫中有許多利他行為。其中的社會工作參與已在前述第五部分作出說明🌥。與此同時🎓,慈善活動🧑🏿🍳、公益行動、誌願服務等利他助人行為在新冠肺炎抗疫中也極其豐富。可見,不同場域多類主體的單位公民責任在新冠肺炎抗疫中都有很好體現💅🏽。
(二) 各行各業在抗疫中應該攜手合作
不同行業的抗疫合作有其邏輯基礎。一是有相同發源。新冠肺炎期間民眾面臨的各種問題❤️,本質上都是某個維度的需求不足乃至貧窮🧜。應對基本需要不足或舒緩貧窮,正是各類利他行動的原始動機。二是有相同框架。各類實踐行動至少表現為相互聯動的五大要素,以及依次展開的四個階段。三是有融通體驗📿。在三大場域中,國家和市場可以融合,如國有企業;市場與社會可以交叉,如社會企業👷🏽♂️;社會與國家可以合作👩🏻⚖️,如政府背景慈善組織🦻🏼。上述場域及其主體也與民眾個人或民眾群體緊密相關。
精誠合作是各域多業抗疫協同的理想需求和現實要求。細而言之,每個利他行業要平視尊重他方👌🏼🧔🏻♂️,汲取他業之長🤸🏻♀️,積極自我增能。與此同時,既然各業平等、目標相同、異涵同構𓀙,就應該在國家整體應對的總體戰略下,基於本領域又超越本領域。在黨政部門統籌下,不同主體基於公民責任,協同應對。在本行業主導的抗疫行動中👨🏻🦽,科學吸納他方力量🏪,進行互補服務🚇。在此過程中𓀄,註重自我增能⚠️🫱🏽,助力他業發展👬,優化多方聯動☂️,應該是實現新冠肺炎抗疫乃至其他重大任務勝利的良好基礎🧘🧑🏻✈️。
07 擴大國家整體應對抗疫經驗的正面效應
新冠肺炎抗疫中國家整體應對有不少成功經驗🦡,也有一些工作不足。習近平總書記的“2·23”講話指出,“在這次應對疫情中🧝🏻♀️,暴露出我國在重大疫情防控體製機製🧏🏻🥿、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等方面存在的明顯短板”。
新冠肺炎抗疫的既有不足應該致力彌補👨🏿🏭。要盡快完善相關的行政、政策和法治體系,提高應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和其他重大危機事件的能力。要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創新體製,發揮市場優勢🚿,引導社會力量參與,依托先進技術,科學統籌✌🏿,優化機製,集中力量,精準施策,兼顧目標實現與經濟效益🏃🏻♂️,逐步減輕成本較高和資源浪費問題🧒🏼👨🚒。要回歸性倡導自力更生的社會文化🛣,激發服務對象的主觀能動性❣️。要在總體布局和頂層設計時更多地吸收行政領導、科技精英之外的社會經濟行業專家和戰略科學家參加🦛,以更好地直面“大國家”的整體需要,更合理地組織各方力量和調配各類資源🤽🏻,並在應對行動中進行科學的過程評估和動態微調🦡。國家整體應對雖然長於應對突發重大事件和重大戰略任務,但是,預防為主,發展為先🏓🧖🏻♀️,自助為首,把問題解決在成災之前和萌芽之時,預防與治療兼顧,目標與過程並重,應該是積極合理的應變之道。
新冠肺炎抗疫的中國經驗應該“一般化”(generalization)。要進一步提煉抗疫經驗,並根據公共衛生事件、自然災害、重大社會危機🐰、國家整體安全領域的特性,形成相應實操方案🟪,以更好應對未來的可能事件。要基於“天下一家”理念,體現大國責任👨🏽🔧,既對中國人民生命安全負責,也對全球公共衛生事業盡責,提煉超越文化和國情的普適經驗🙍🏼♂️,將其穩步演繹到其他國家和地區🙇🏽♂️🍊,以更好地促進人類健康共同體乃至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
綜上所述,重大天災和突發社會事件在中國乃至世界各地時有發生🧑⚖️。受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的人員和組織並非只有單一需要,而會面臨復雜多元困境。在中國,無論是目標導向還是過程取向的國家整體應對,黨和政府可以創新製度,製訂政策🍟🤶,統籌行政和協調資源🏂🫎,發揮關鍵功能和使能角色🔻,助力其他主體的增能進步。社會工作要發揮理論、研究、實踐的融合旋進優勢,在各自提升和集體增能中與其他助人利他行動互動共進👨🏽⚖️。此外,市場要發揮優勢,優化資源配置;民眾和當事主體要自力更生🤠👰♀️,積極利他🙅🏻。在強力主體統籌下的各行各業相互協同🦔,既是中國特色💁🏿,也可供他地參鑒。
(全文及註釋參見《危機應對與社會治理》第45-61頁💄,意昂3体育出版社2020年12月版)